绿草与生存环境
在城市的马路、街道两旁,为了人来往方便,防止尘土飞扬,常常都用水泥、石板或柏油铺砌成光滑路面,有些庭院即是没有铺设,由于众多的足迹的践踏,也不会长出一棵草来。因此平展光滑,似乎就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的宗范了。于是在小城镇,甚或一般的村屯也随之效法开来。一旦开展环境卫生清扫,于是将道路两侧水沟旁边,庭院四周生出的绿色小草,一并铲除,仿佛这就达到了清洁卫生之目的。其实,什么叫环境卫生呢一般来说,环境卫生,应该清除居处侧畔易于繁生细菌和蚊虫的污泥浊水,扫清各种粪便垃圾,以及各种死亡了的动物的尸体,以保持地面、水流和空气的清净,不使细菌和蚊蝇生繁,以危害人畜的健康……但是,是否野草山花,竟然也成了环境卫生的障碍了呢?绝对不是的。路旁庭院生长的野草杂花,不但不危害生存环境,而且还有利于对环境卫生的保护和改善。一亩绿盖如茵的杂草,生长期间,一昼夜可以散发出20~30公斤氧气,同时又能吸收10~20公斤二氧化碳。这对于消除污秽、尘埃,杀灭蚊蝇、细菌,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花草的生长,又可以减少阳光直照面积,保持空气的湿润清爽,同时还可以防止风沙的飞扬。在小城镇里尤其是边境城镇路边沟里长满青草,还可以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在大雨滂沱时,草丛可以减缓水的流速,不致因激流造成大量泥土冲蚀。因此说,环境卫生清扫,不应该将绿色面积———杂花野草清除掉,同时还应当不断地扩大绿色面积。在住宅旁边,除了行道或运动场以外,应该尽力使沟渠边,道路旁树木杂草(不论长势高低)保持完好,并促其繁茂。这不仅因为它可以杀菌灭害,吸收沙尘,散发氧气,而且有些植物,比如三叶草,苜蓿等草类,又是重要蜜源,开花期间还能大量地散发清香,净化空气。同时还为人类提供大量物质财富———蜜汁,是一举几得的事情。沟边路旁而外,如果一时栽不起树来,植些庄稼、园蔬,还是培植些杂草,都能起到除污灭秽的作用,对改善生活,搞好环境卫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日 于哈尔滨
浅 谈 人 参
人参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常被视为延年益寿的灵药,其实,世上并无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只是人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罢了。民间常用人参泡酒,或配以鹿茸虎骨,做成参茸虎骨酒,作为老年入滋补强壮剂,很有效用。人参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它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60厘米。肉质的根肥大成圆柱状,绿色的茎亭亭而立,叶轮生于茎顶, 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 初生时为“三花” (三张叶),二年生者为“巴掌子” (一柄五叶如手掌),三年生者为“二夹子” (二柄十张叶),四年生者为“灯台子” (三柄十五叶),以后陆续为“四品叶”、“五品叶”,直至“六品叶” (六柄三十张叶)为止。人参多生长在山间椴树、黄檗萝、红松等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较厚的土中,分布在山的南坡或东西坡干爽而又荫润的地方。根据《本草纲目》记载,人参多产在山西上党(潞安)及辽东等地,可见太行山区原是人参的主要产地之一,但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盲目破坏,使大批地被植物惨遭劫洗,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而在这个地区,人参早巳踪迹全无。现在,人参的主要分布区域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北部。
根据人参的主药,因为其形体象人,故名人参。其实,不光是人参的根茎(人参芦),根茎上的不定根(人参条)、细支根与须根(人参须),可以入药,连叶(人参叶)、花(人参花)和果实(人参籽)也可供药用。我国人参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谓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明目”等。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其功能为“大补元气,益血,生津,宁神”,效用为“治肺虚喘促,脾虚泻泄,胃虚喘吐,久病气虚,崩漏暴脱,惊悸,消渴,‘痘疮虚陷等症”,又谓参芦能引吐,治虚久痰饮,可代瓜蒂;参叶生津去暑,降虚火,解酒。历代医学界对人参配伍应用很多,如治气虚卒中妇人崩产昏厥的“独参汤”,治气血暴脱、喘急自汗、手足厥阴的“人参附子汤”,治久病虚弱、气短、肢困、食少不化的“四君子汤”等,功效均较显着。
据临床报道,人参的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大剂量的人参(9~30克)煎服或炖服,或以人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0.75克)2×4毫升进行肌肉或静脉注射,可用于心原性休克的急救,或其他一时极端垂危的病人。人参对于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等,都有一定治疗作用,可以减轻各种症状。对慢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过低者。服人参后可见胃纳增加,症状减轻或消失。人参还可使轻型糖尿病患者尿糖减少,血糖降低,中度糖尿病人服人参后,降低血糖作用虽不明显,但多数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如渴感、虚弱等症状消失或减轻。对无力型和无力抑郁型精神病,人参也有治疗作用。事实表明,人参对神经系统有显着的兴奋作用,对不同类型的神经衰弱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使病人体重增加,消除或减轻全身无力、头痛和失眠等症状。在中药里,人参一般用作强壮剂,可补养元气;近代研究证明,它能增强性腺的机能。此外,人参还能改变视觉暗混具有提高视力的作用。但是实症和热症均忌用人参。
近年根据南朝鲜医学界报道,人参并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效。经过临床试验,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
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参含有人参皂甙、挥发油、人参酸、植物甾醇、胆碱、各种氨基酸和肽类,糖类,维生素B1、B2和其他化合物,它们都各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因而有人将人参称之为“多种维生素的集合体”。
人参的种类很多,产自江西庐山一带有一种“西洋人参”,类同人参,主要用于养阴生津;四川、湖北、云南和江西产一种“参三七”,同属五加科,主要用于行淤、 止血,消肿、定痛;陕西秦岭汉水上游、四川大巴山一带,生长着一种”“竹节人参”,可用于健壮,滋补、止血和祛痰等。这些人参形状近似,均属五加科植物,但所含成分,不完全一致,且不及人参完备,效用也为之逊色,因而都不能替代人参, 在炮制时应特别加以区分,不能与人参混为一谈。
随着我国的医学传至世界各地,特别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已谙习中国医术,对人参的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单纯依靠采挖天然生长的野参,早已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人们开始了人工培植。这种人工栽培的人参就称为园参。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掌握了人参的生长特性。每当一颗颗洁白的人参种子播入土中,一株株绿苗破土而出之后,第二年秋天便进行移植,长二年后再搬一次“家”,又过了二年至第六年秋方起挖成品入药。如果是培植边条参(它的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也较长),则需连续生长九至十二年的时间,其间要移栽三四次。为了节约土地,培植普通参时,大多三年后进行移植,再长三年便起收入药。
栽植人参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因为它是一种喜荫性植物,整个生长期间都要在木板或草搭成的遮荫棚下度过,荫棚的另一个作用是挡雨,因为人参生长时不喜欢太多的水份,否则就会腐烂。加上人参必须植于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而肥沃的森林土壤中,而不能在施过肥的农田上栽种,而且种过一茬人参后,这块土地在二十年内便不能再行栽植人参,否则会全部发病腐烂,这就更增加了栽培人参的困难。人们大胆尝试的结果,在新垦后耕种五年以上的农田上栽培人参已告成功。在玉米、大豆、谷子、小麦、萝卜、白菜茬上,人参都郁郁葱葱,生长良好,唯有栽在马铃薯茬上的人参全部腐烂。据初步分析,主要是腐烂的马铃薯含有大量的霉菌感染所致。另一个创新就是每起挖一茬人参,只要将原畦床表土翻到步道间,而后将底下的冷土翻到上面,便能继续栽培一茬人参,这样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人工的浪费。实践又表明;通过施鹿粪、腐熟的猪粪,能促使人参生长旺盛高产,而未见病害发生。林下栽参的试验也已获得良好效果,这就为人参的大量栽植开辟了新的途径。
人参起挖后,要及时进行加工炮制,这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我国沿传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将参根用清水刷洗干净,放入开水中浸煮至初熟并晾干,而后放入滚开的白糖浆(即按一斤糖三两水的比例煮至摄氏115度)中,这样浸煮后晾晒而成的“糖参”,又叫“白参”,其形体不变,色泽美观;二是将参刷洗干净,放入蒸笼内加温,而后晾晒成干,它的色泽呈棕红色,故名曰“红参”;三是将刷洗好的人参,放在荫棚通风处阴干,这就是“干参”,这种参虽表皮干皱,其貌不扬,但效用不减。如果直接炮制人参药酒的,只要将参体刷洗干净,不需加工即可直接装入瓶内。
人们在探明了人参所含有效成分之后,还从其他同人参亲缘相近的同科植物———刺五加、龙芽楤木中,得到了与人参相同的成分, 并制成五加皮酒或刺五加、龙芽楤木溜浸膏,用来做滋补药,结果均见显着功效。人工合成的人参制剂,如今也已取得可喜进展,其效用都不比天然人参为小。
一九七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原载上海1976年第9期《科学普及》)
浅谈人参野化
早在明末清初,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采挖人参的刨夫们,见到野人参数量有限,而且寻觅艰难,于是便有好事者想出了人工栽培以获厚利的想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之后,终于摸索出入参生长的规律以及人工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而获得成功,随之人参栽培业广泛兴起,并且扩及到朝鲜北部一带,迄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人参栽培已遍及东北三省和北朝鲜等地,日本、苏联滨海省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现在也都建有人参栽培繁殖的场地。
由于家栽人参数量越来越多,其价值相对逐渐下降,时至今日,与野人参的比价已成1 :1 000乃至1:5 000之值。即购买50克山参,相当于购卖50—250公斤家栽人参的价值,而且野生人参资源又在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善于探索的人们又开始设想:既然野生山参可以驯化家植,而家植人参难道就不可以再进行野化吗有心的人,便悄悄的,不为他人所察觉,秘密的深入到深山老林中,选择适合人参生长的山坡上,林冠下或树根旁,开始进行家参野植试验。经过实际栽培结果证明,只要移栽的人参根苗是健壮的,栽在腐殖土深厚的红松或椴、柞阔叶林中,是完全可以获得成功的。不过由于家参野植之后,生长条件改变,无遮雨蔽光设备。人工选栽的地址全凭大树遮雨遮荫,很难尽全合理,因此,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参根生长量,较之家栽下降70~80%以上。且由于原生腐殖土层内,霉菌繁殖旺盛,即是扎根在生土之内,也容易受霉菌侵袭而造成参根腐烂。加以植地选择不当,顺水或保水不好,有时会因雨涝而造成红锈病害而烂掉,或因土质过于干燥而枯死。常常是栽植一百株参第二年出土时只有90株,等到第三年,即剩有50~60株,过五年之后,最多剩有不到20株,有时竟至剩余不到原栽数的十分之一,甚至全部腐烂而死掉。其主要原因,就是烂根病所造成。多次试验表明,凡是移栽到少霉菌感染的地方,只要成活出土,经过15~20年的时间,即可转为野山参。为了争取速效,栽培的人参苗,大多选用6~7年生未有成形的小形老参。有时也采用2~3年的小参苗,因此,即是转为野参,因为年限较少。芦头亦达不到原生野山参的长度和所具有的形体特征,芦头虽较家植时为长,但个体重量亦增长无多。如以大形成品参野植,一是成本高,而且成活率更低,且芦头及形态不易向野人参转化。不但成活率低,而且就形体而言,即是经过若干年的野化过程,也脱离不了家参的形态。如以瘦形小参移栽,芦头变长以后,即转化为野生山参。虽然形体,价格抵不住上好山参,但是却大有效益可得的。家参野植的另一个难题,便是植参者选地栽参时,必须选择人迹罕至十分闭密的深山老林中进行。随着森林的全面开发,林内人口不断增多,进出森林的人员也太多,植参者,根本无法保持秘密。常常是刚刚开始移植,夏秋季节正值参籽红熟的时候,被采山的行人发现,遂一掘而光,有时,竟连一棵影迹都无以留存。一番苦心经营,竟然化为泡影。尽管如此,有时还能残留一、二孑遗,如能保全12年以上的植株,只要是芦头不被虫蛀,参根不为霉菌侵蚀腐烂,挖掘出来,便是一株完好的山参。经过专家鉴定,也与山参无异,唯大小形体有别而已。植参者为保持参株生长安全,防备被穿山人员所劫获。采取了出苗后15—20天内,即开始将人参叶片摘除成残破状,混同山草,以免被过往行人发现。尽管这样,有时参叶剪摘得不彻底,依样被过往行人识破而掘走。于是不得不采取在人参出土长叶之后,便将地上植株全部截断摘除,以防他人发现盗走,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更加影响人参成长,往往容易造成参根霉烂而死亡。尽管如此,植参者仍然在默默地探索着探索着……。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人参野化,是完全可行的。并且是成功的。为了大量的创造野山参资源,此项家参野化的科学研究,应由国家责成有关部门领导进行,即将一定范围之原始森林,划为人参野植自然保护区,加以封护。保护区内,除植参的科学研究人员之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入内。在人参普遍栽植之后,即行封护起来,不仅防盗、防火而且在植参的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土壤与参苗消毒,防病防虫,以促使参苗的健壮生长。成活及最终存活率即以三分之一计算,一万公顷之山场,在过了50年后,为国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至少它要比同山场里所生长的木材产值超过10倍。
一九七八年五月
顽强的生命
有个同志对我说,他亲自见到一个埋在地下十几年的柳条,插在土里,照样萌发出葱绿的嫩叶,成为一株茁壮茂盛的柳树。这的确不是虚妄之谈。植物种子的生命力没有比人类已经驯化了的谷物、蔬类还脆弱的。那些五谷家蔬,其所以延传不息,完全是借助于人力为它们保存和繁育后代,唯其不然,则很快就会被杂草吞噬。而遍布山川的杂草,之所以繁芜昌盛,正是由于它们都具有一种顽强的生存毅力。有的野草种子,埋在土里,可以贮存十年至几十年而不坏,俗语说:“千年草籽”,尽管有些玄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一块因稗草过剩而弃置十有余年的稻田,地被全被一片丛生的小叶章、薹草、地榆、萱、蚊子草、升麻、橐吾等野草所埋没,但重垦之后,仍然生长出大量的稗草,尽管比久耕的水田为少,但与新垦的生荒迥然不同,可见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
英国自然科学家赫胥黎氏对世界上一切自然生物的生存概括了一句话,就是:“物竞天择”。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在不断的竞争中,才得以生存下来,否则即被淘汰殄灭。天然野草,依靠其顽强的宿根才得以持久;屡芟不鲜的稗、莠、蓼、苋等田草,全赖它繁多耐腐的种子,才得以猖獗芜盛,植物之间是相互竞争而存,互相制约而衍。杂草中,田里生长的野苋、稗、藜、龙葵、鸭跖草等,全靠种子繁衍,而生长在山间野地里的杂草,除蕨类、绵马等草类之外,绝大部份都依靠宿根和种子两种技能竞存或繁衍后代。
这些野草群聚一起,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特性,依靠潜藏在土里的宿根,大展技艺,互不相让,以保持各自的生存位置,如果某一种草被野兽的蹄甲踩入泥中,或被野猪拱而食之,抑或被人刨除,造成一隙之空地,则另一种临近生长旺盛的野草根子,便很快延伸过去,将这块“无主的隙地”攫为己有。有时隙地较大,侧旁的草根一时延伸不过来,则无数野草的种子便纷然而至,按照自己的生存特性竞相霸占了这片空地。随着地势、土壤、水份、光线条件的变化,竞争仍在持续。有时因条件变化已不适应原有的占有者继续生存下去,便会被另一种适应生存的他种植物所取代。
野草的宿根,是维持自身生存和与其他草类竞争,防备被他类吞灭的唯一手段。蕨菜、鳞毛蕨、绵马、芦苇等没有种子,但它们靠孢子,靠发达的根系伸展技艺,扩大势力范围,繁育种族,而它们另一种繁育子孙和与其他种族竞争的办法,就是依靠种子传播。但茫茫原野,早巳被群草占踞。每株野草所撒播的种子多至几万,少则数百,而能够博得生命权利者,真是罕有所见,偶得插锥之地,得以萌芽出土,真是万幸之至!草类如此,木类亦莫不如是。
当你看到山林中,平地崛起的参天大树,乃是经历了多少艰苦卓绝的竞争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得以顽强的生存下来,成为擎天巨柱的啊。真是由来不易!
一九七二年七月十二日 于永幸屯
漫谈靰鞡草
东北民谚:“关东山,三桩宝,人参貂皮靰鞡草”。人参、貂皮称之为宝,令人不足为怪,而靰鞡草怎能列入宝物之中其实,也不是没有根据的。靰鞡草属莎草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学名沼薹草或棉花薹草。这种草,根系很发达,由于常年生活在沼泽地里,根部相互交织成一种非常质密而厚实的草毡,形成绵软的漂筏。靰鞡草的形状,近似白毛羊胡子草,由于地势条件不同,种类也很多。通常的靰鞡草,根呈棕红色,叶细而狭长,五六枚叶子从根鞘上同时抽出,主葶纤细,顶生总状花序,头状花,丛生白细毛,随风飘拂。种子成熟后,蒴果同白丝毛相继飞落。主葶也混同叶片无大差异,所以又把靰鞡草叫做猪鬃草,这是生长在沼泽地里真正的靰鞡草,也有的把生长在低洼地里的塔头草,或细三棱草等薹草当做靰鞡草。不过这些草,生长粗糙,细度和纤维韧力均不及猪鬃薹草为佳。
靰鞡草究竟有什么用途呢顾名思义,古老的东北,人烟稀少,地处荒凉。许多来自山东、河北的逃荒难民,来到这居处寥落,气候严寒之区,无钱购置毡鞋皮靴,唯一的就靠靰鞡草过冬。人们用猪皮或牛皮制成靰鞡,将猪鬃薹草用木棒锤砸得软绵如细羊毛,然后絮在靰鞡里或草鞋里,穿在脚上,既轻便,又抗寒。看上去,虽不太美观,但其防寒程度,却超过棉毛;而且,它的特点是,永远处于松散状态,保持一定空隙,不擀毡,直到穿碎为止。用靰鞡草铺鞋,还保护皮肤,使脚不皴裂,行走轻便,委实不亚于富豪们穿的毡靴和各式皮棉鞋。因为它为广大劳苦人民解除了寒冬之苦,所以才受到人们的称赞。
靰鞡草的主要用途,据目前所知,除了絮鞋防寒之外,还可以用于纺绳,制蓑衣,榨油包草,做草床垫,编织,造纸等。靰鞡草长期盘结的宿根和枯草,沉积在沼泽地上,由于温度冷凉,不易腐烂,经过万千年的堆积,变化为草炭。它是改良土壤的上等肥料,可以代替煤炭作燃料;还可提炼人造石油或其他工业产品……。因此说,靰鞡草确实是一种名不虚传的宝物。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穿着品,不断更新,今天穿靰鞡的人已极难见到,生活上对靰鞡草的需求逐渐减少。尽管如此,它仍可以从其它方面,造福于人民。
东北三省靰鞡草的分布很广,由于荒原的不断开发、沼泽的不断枯干和改造,靰鞡草的生长面积也在逐年缩小,现在辽、吉两省近乎绝迹,唯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地带———也就是三江平原一带,由于地势低洼,积水沼泽地尚有相当的面积,因而靰鞡草尚有大量分布。靰鞡草的生长面积,虽则逐年减少,但总数仍在百万亩之间(全黑龙江省),这些宝贵的资源,目前所利用者,不足千分之一,尚有大量的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一九七二年七月十六日
灰堆里为什么会长出野藜
植物界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新垦一块荒地,原有的小叶章、萱草、薹草、地榆、蚊子草一类的植被被破坏了,而代之以新的苣荬、蒿类、野苋、藜、野苏之类的杂草;新垦一块水田,则随之而来的就是生长出一些慈菇、雨久花、泽泻、谷精草等一类适合低洼地带的水性植物;另如,在荒无人烟的野草甸里,秋时一垛柴草被山火烧成灰烬,而第二年春天便生出一片茂密的野藜(灰莱)。原来此地根本没有这种植物,而为什么会突然生出了这种非原地的植物呢人们不理解其中的缘由,便以为是水里会生长水草,熟地里就生稗草、苣荬、苋菜,而草木灰里就能自然生出灰菜……其实不对。植物学家们早就探知了其中的奥秘,英国十九世纪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适者生存”。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植物分布情况,都是按照它们各自的生物特性而生长的。高山上为什么不能生长水萍,莎草也正像水地上不能生长松萝、石苇一样,因为那种环境不适合它的生存,一旦环境改变,外界条件适应某种植物生存的时候,那种植物便会很快到此安家落户繁衍并传播开来,这是自不必怀疑的了。那么它的种子究竟是怎样传播来的呢一种是风。我们知道,很多植物比如蒲公英、苣荬、菖蒲或马勃等孢子菌类……就是借助风力大量地向四处传播子孙。当原有地被没有被破坏时,使它们无处落脚,一旦环境改变有了适合它生存的条件,它们便很快孳生繁育起来。另一种是借助于水。比如泽泻、慈菇、雨久花,谷精草等水生植物,它们平日多生长在平地的积水洼里或泡泽,湖沼的岸边,每当潮汛,它们的种子随波逐流四处漫溢, 如果原有环境没有改变,即是有了种子,它们也无法生长,一旦为它们的生存开辟了有利条件的时候,它便就自然的生长繁殖起来.再一种是借助于山禽野兽。狼把草、豨莶草、水杨梅、苍子……它们的种子有一种特制的挂钩或粘着力,当人畜从它身边路过,一下子将那些丛密的种子钩得满身,带到四处,为它们传播子孙;龙葵、车前草、稗、蓼、苋、藜……植物则是由鸟兽吃了它们的种子之后,随着粪便而传播四处的。有的因雀鸟啄食飞走时而飘落失散的;也有的植物,上述几种情况都兼而有之的。
野藜为什么能在灰堆上猛长因其有一种特别的耐碱性,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钾盐,唯有灰菜种子能够在含有大量钾盐的灰堆中生根发芽,并给以吸收。是其重要原因。
世界之广大,千百年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入畜鸟兽往来飘逸动迁,无数的运动,使各种植物的种子撒满大地,如果平地里挖起一锹黑土,其中真不知包藏多少颗植物潜在的生命,为什么没有生长因其没有适合生长的条件罢了。
因此,那种以为没有种子会自然生长出某种草来的说法,实在是没有根据的。
一九七二年八月
茶叶与睡菜
人们在困盹的时候,喝上两杯茶水,顿觉神情振奋。有的晚膳过后,良朋挚友聚在一起闲话,多饮了几杯茶水,等到夜阑人静时,躺在床上,竟至终宵不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因为茶叶里含有咖啡因、茶碱等物质,对中枢神经起兴奋作用。因此,凡是神情困盹的入,只要喝上几杯茶水,顿觉神志清明,睡意被驱赶得无影无踪,所以人们又给茶叶起了个绰号叫“惺惺草”。
与此相反,有些得了神经衰弱病症的人,常常是竟日没有睡意,几天几夜不得眠寝,有否能够使它们吃了而马上进入梦乡的良药佳卉呢有的,这里不谈苯巴比妥和氯丙嗪等化学药品的功效,但讲植物方面的奇草仙葩,首当其冲的就是睡菜,顾名思义,睡菜,就是人吃了,爱睡觉的菜。它属于龙胆科植物,是一种很矮小的草。通体只有一虎口高。葶顶着三个椭圆形的叶子(三出复叶)。侧生直立形花薹,总状花序筒状花,小型,白色,萼绿色,五深裂,南起云广,北至黑龙江,到处都有它的足迹,生于沼湿地中。内地由于长期开发,闲散沼地已不多见,唯有黑龙江平野中的沼泽区,是我国当今睡菜分布最多的地方。它常常是终年生长在积水中。它的全草及根须都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睡菜一名醉草。其性甘,微苦,寒,无毒。主治心热邪膈不得眠。因此中医长期用睡菜治疗神经衰弱和失眠症,效果很好。近世普通中医,唯知习用常用验方,对于睡菜,因大部分地区药源短缺,旷久已不知其所用。实是医药界一件憾事。经过现代医药专家们进行药理剖析,证明睡菜所含化学物质极多,其中计有睡莲苦甙,鞣质,生物碱, 欧龙胆碱,龙胆次碱,西藏龙胆碱。香甙,金丝桃甙,车轴草甙,番下鳖甙,双花睡菜根甙,菠菜甾醇等。花果中还含有挥发油,蒎烯,一桉叶素,香橙烯等。这些成份,对中枢神经起抑制作用。除了有助睡眠之外,尚用于健神消食,养心安
神,心悸失眠,健胃,泻下等。
读者同志,你如果居住在与泡沼湿地相近的地方,遇有患失眠症的时候,不妨采捋几把睡菜根苗,用水洗净,煮汁服用一下,肯定会收到一定疗效的。因为本品无毒,用量适当掌握,以每次不要服用太多也就可以了。
一九八三年二月
蕨薇考辨
在我国南、北方的原始森林里,到处都有蕨薇的分布,远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同这两种草本野生植物打着交道,成为山林中居民的一种可口的野蔬。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不止一次地提到蕨和薇。在《召南》篇草虫章中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和“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句;又《小雅》篇,采薇诗中: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在四月诗中有:“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 看来, 蕨和薇同是生长在山林的野蔬,是无可非议的。《史记》伯夷 叔齐列传中,有孤竹国君之二子 (伯夷、叔齐),因殷亡而弃国,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中,采蕨采薇而食,终于饿死在山中……且不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是与非,但说采蕨采薇而食,这蕨和薇究竟是两种什么样的植物呢原来我国古代,由于人口稀疏,到处都是森林草莽覆罩,野生蔬菜果类,鸟兽鱼虫,比比皆是,因此,人们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尤多,寻觅山蔬野果为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一点从我国许多古籍的记述中,即可得到证明。
蕨,即今日所食的蕨菜, 属凤尾蕨科之凤尾蕨。嫩时可食,故称蕨菜。《尔雅》一书称蕨为 ,(又名乌糯。生山野中,尤其喜欢生长在槲、柞一类的林冠下疏林中,初出土时,叶勾曲如小拳。采集后,用饱合盐水腌渍或用开水烫煮使熟,再用凉水浸过,然后捞出放在席子上晾晒成干,吃时再用水泡开,浸后即可煎炒食用,是—种很鲜美的山珍。由于蕨菜分布较广,南自两广云贵,北至黑龙江,山林中,无处不有凤尾蕨的生长。 虽然,随着山林的被砍伐, 土地的被垦殖,原生植被所剩无几,可是由于蕨菜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并不十分苛刻,只有残留一隙原生林地,便会保全它的植株的生长。因此,蕨菜的种族至今还算旺盛。虽然内地分布已不太多,己不成其为资源,但是人们对于它并不陌生。诸如,秦岭山区,湖北神农架,东北的长白山脉,完达山,那丹哈达拉岭及大小兴安岭等地被完好的地方,至今还有大宗生产。尤其东北林区蕨菜还是国家出口的特产之一。每年蕨菜的生产量都在一万吨以上。为国家创大宗外汇。住在山区的人们,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姑娘媳妇们,大人小孩,成帮结队的到林中采撷蕨菜,是山区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业。其实蕨菜不但嫩苗可供蔬食,它还含有l一印满酮类化合物,蕨素,棕榈酰蕨素,苯甲酰蕨素和乙酰蕨素,蕨留酮等十几种化学物质。 《本草纲目》谓其性甘、寒,有毒,可用于清热,滑肠、降气,化痰,治食隔、气隔,肠风热毒。补五脏,去暴热,利水道等功效。根能清热、利湿,治黄疸,白带、泻痢、腹痛、湿痒等。秋冬采集全草,可解疮毒。唐孙思邈谓:蕨“久食成瘕”。近代医学剖析,蕨菜本身含有蕨内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不可多用。食用蕨菜时,必须经水烫煮,凉水浸泡后方可。但蕨菜毕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山珍,蕨根含有大量淀粉,亦可采收加工,用于工业及食用。
至于薇菜,我国原分布也极其广泛。南自两广、云贵,北至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都有它的踪迹。它是蕨类植物紫萁科紫萁的植株,薇菜是其初生嫩苗。雌雄异株,幼时全体被棕黄色柔丝毛,因又名为牛毛紫萁。由于紫萁生长的条件要求苛刻,必须在纯原生山林中之沟涧岸边或山麓湿润之处以及岗中洼地或洼中之岗地生长。凡是原生林木被砍伐殆尽,地被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之处,则薇菜随之灭迹。两三千年以前,人们对于薇同蕨是一样的熟悉和常见。由于长时期的对森林草野过量的采伐与开垦,大部分地区原生地被荡然无存,薇的分布越来越狭小了。除了东北一些原始林区尚有它的群体存在,内地所残存的植株寥寥无几。人们不但对于它的生长形态功用己不了解,就是对于它的名称也很陌生了。以东北地区而论,七十年代以前,唯有植物学界尚能知其名状,就是山区民众对它也很疏陌,虽日常所见,误以为毒草,不知其性状功用。直至八十年代初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日本商界,与我国东北地区签订大宗购买薇菜合同,紫萁这个隐名埋姓的山宝,才又一次被广大山民所问津。不但知其为珍贵野蔬,而且也学会了采集瀹制及揉搓晾晒加工薇菜的技艺。使断续了一两千年的山间蔬谱,又恢复了它的生机。不过薇菜的瀹制方法与蕨不同,蕨菜可以鲜菜配盐腌渍,或瀹后晒干,方法简便。而薇的加工方法却是比较复杂的:将回收的鲜薇菜,必须放入开水中烫煮之后,再一根一根的撸掉嫩叶和毛绒,只留下菜的根茎,然后放在阳光下曝晒,经过凉晒一阵之后,茎内水分开始减少,变得柔软的时候,即须一把一把的进行揉搓。待揉搓萎蔫之后,再放在阳光下继续曝晒,过一阵之后,再进行揉搓, 如此反复进行四、五次,直到全部晒干为止。所有的成品菜,均呈棕红色蜷曲状,随后包装发运。食用时,须先用温水浸泡,涨开复原之后,再换第二次清水、浸泡8—12小时,除去苦味,即可入厨煎炒食用,以配肉炒食为佳,喜大油水。是一种鲜美可口的山珍。其所含成分,与蕨略同,。但有差异。根茎可代鳞毛蕨充贯众入药。有清热解毒止血等功能。孢子可为冶金工业脱膜剂。我国东北山区,年生产干薇菜约在数千吨之数。由于连年采挖,植株变得越来越瘦小,加之森林的被采伐,林间垦殖也日益加剧,原生自然地被逐渐减退,因此薇菜的产量已是逐年下降趋势。如不加强林区封护,加强资源地的休歇轮采等管护措施,未来的前景是很难预料的。
由于我国对于薇菜的采食已断续近二千年之久,因此对其名称至今还争论不休。植物学界对《诗经》中所说的“采薇”之薇,以为是豆科植物之山野豌豆,其根据是《礼记》公食,大夫礼中有“芼牛藿羊苦,豕薇滑”的记述,按藿即豆叶,因谓薇即山野豌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解释说:薇,一名垂水,野豌豆,大巢菜。援引许慎之《说文解字》:“薇即藿之微者也”。李时珍又说:薇生池泽中,水菜也。”又“薇生麦田中,鹿泽亦有”。又说《诗经》中之“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看来李时珍,对于薇之为物究竟生于深山或生于川泽也没有弄得清楚。以藿即是豆叶,推断它是山野豌豆,今东北林区山野豌豆遍及山山岭岭,发苗不久即开花结荚,其茎叶如柴,根本没有作蔬之可能。同时它亦非池泽所生之水草。又按蕨生于山间沟坡,河岸或林下,而山野豌豆则纯生于高陡山脊或平坦高燥之野草滩。蕨与薇二者常相混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山野豌豆与蕨是根本不相干的二种植物,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因此,把薇当作山野豌豆之说,很有探究之必要。还是看一下宋代朱熹在《诗集注》中的解释吧:“薇以蕨,而差大,有芒而味苦,山间人食之”。这正是今日我们采撷出口的薇菜生长形态性状之特征,也就是和蕨类植物中紫萁的性状正相吻合。因此,我以为日本植物学界之将紫萁命名为薇菜,并非没有根据的。紫萁正是薇的别名而己。日本人远自中古以迄于今,对于蕨薇入蔬食未曾间断。我国薇入蔬则断续已久,后世考证,则茫然无所是依。由于诠解舛误以讹相传,使薇之定义至今尚含混不清。如不是东北深山区,尚有薇之宗嗣存在,这一植物之名实,是很难对照清楚的。
一九八四年七月
兰草的考证
提起兰草,人们便自然地忆起国画中兰花的图像。但是,事实上,绘画中的兰草和医药中所说的兰草并不是一种植物。通常人工培植用以观赏的兰草,名曰山兰,叶面狭长而扁平,中脉突起断面呈V三角形,芜如春韭,花似萱(金针菜)而小,色有红、黄、粉、白等诸种,气味芳烈。古代宫室里多植兰,因此有“兰为王之香者”之说,列在梅菊之上,堪称佳卉。这种山兰虽然形象逸致俊秀,气质清芬,但在医药上并没有什么价值。中国古代药籍中,对山兰并未收入名录不知是何原由,山兰之所以为世人所熟识,主要起源于宋代画家黄山谷,他所画的一种花草称之谓“兰”因此,人们便误以为屈原《离骚》中所说的“兰”了。由于黄山谷的推创,近代植物分类,以山兰为主体,自分为一科一一即兰科。而且区别上古之“兰”,具体名曰“山兰”,因此,山兰之说,也就由此而来。
医药典籍中所说的兰草,实际并不属于兰科,而是菊科植物。正如屈原《楚辞》里所写的“纫秋兰以为佩兮”的秋兰,或《神农本草经》中所说的“泽兰”,是一种东西。因“以为佩”,传说古代的人,常将这种花采来佩戴,以为装饰,所以称作“佩兰”;另一种可能借助诗人假想 (以为佩)之词而得名的,也未可知。为什么又叫泽兰呢梁代药物学家陶宏景在《名医别录》中说: “因生于泽旁,故名泽兰。朱文公《离骚辩证》中称此草夏天置于发中不月直,浸由涂发去垢,泽肌肤故名;医药中又为什么称为兰草呢是由于医药应用其茎叶一一全草,而区别于用根用花用籽的原因,以上这些说法似为恰切。
泽兰所含成分,根据近代药物分析,其中主要含有挥发油和鞣质等。药理剖析为:性平,味辛,入肺脾二经,能辟秽祛湿,开胃和中,行水化浊,治疗夏季暑湿,内蕴,脑闷寒热,头痛,脾痒,口中甜腻,臭味,消渴,又有健胃发汗,利尿活血,通经等功效,因此是妇科要药,尤其治疗产前后浮肿,最为有效。同时,还应用于肾脏炎及糖尿病等的治疗。
但是,目前医药界利用的商品,不是这个属于菊科的佩兰或泽兰,而是属于唇形科《救荒本草》中所说的“地瓜儿苗” (地笋)作为泽兰应用。,经过化学分析,两者所含成分基本类似,然而也有差别。其性苦,微温,入肝脾二经,功能行血,消水,散淤,舒肝,治经闭及产后淋漓,腰痛,身面浮肿,症瘕痈肿等。配当归、芍药,甘草,为泽兰汤,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日渐羸瘦,而且潮热。
两者虽有出入,但相差无多,所以至今混用,未能统一。其原由也来自于历代医药家和植物学者们对于泽兰、佩兰、幽兰、山兰、石兰、春兰等的混误莫辨所造成的。从陈藏器所着《本草拾遣》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肯定泽兰、佩兰的药用价值,而将山兰摈弃于药物之外, 认为兰草和泽兰(佩兰) 两者是一类二种。 但事实确并非如此。《神农本草经》将兰草列为上品,泽兰列为中品。两者一入气分,一入血分,合为一类,看来是不合适的。兰草是否就指的是山兰也是值得研究的。山兰是否确无医药价值呢根据清代药物学家汪昂所着《本草备要》中述称:山兰叶可用于行水消痰。但世人多沿习拘泥,到现在尚缺乏对山兰入药的尝试。
至于泽兰(佩兰)和地瓜儿苗(地笋)为何混为一谈,而且现在医药中泽兰一药,几乎被地瓜儿苗所取代。不知是何原由,尚待考证。究竟二者性能是否完全一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明清以来,对兰草的考证辩论很多,探其究竟,大体上可以得出这样明晰的结论:即石兰、芝兰、春兰、建兰是山兰的别称,或同类异种,幽兰当是中药天门冬,属百合科,同时也是山兰的别称。泽兰,佩兰即是兰草、三种叫法,实是一个品类。可以肯定,凡称兰蕙,不论划归哪个科属,均有清芬之气;而独地瓜儿苗(地笋的茎叶),充泽兰入药,其效用姑且不加疑议,就其为“兰”之气质来说,则真是一筹莫展。古语云;“似兰斯馨”,对地瓜儿苗来说,简直是一句空话。它之所以称为“兰”,实在是有查究之必要。
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八日 于佳木斯
灰菜的功用
“肠断春江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芳洲……”这是杜甫《漫兴》诗中所写的诗句。藜即是藜科的藜和大叶藜。俗名灰菜,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能够折来作拐杖助行,却须长得高大而又粗壮的植株才行,非一般的灰菜所能支撑得子。藜科植物在我国共分布有五十余种之多。如菠菜,地肤了(小扫帚)等都属于本科范畴。就藜———灰菜本身,也有多种。有分布在田间地头的刺藜,有生长在丘墟或路旁的灰绿藜(大叶灰菜)、藜(灰菜),还有生长在沙碛地或河滩匍匐生长的滨藜等等。藜科植物嫩时大多可以做蔬菜,又可做饲料,但人食用时必须经过烫煮水浸方可入馔,其原因就是因为藜本身含钾及草酸,大量的钾及草酸摄入人体,不仅会招致浮肿,而且还会引起恶心呕吐。因此必须通过烫煮浸泡,才能减少这些成份的含量。也正因为灰菜含有上述这些物质。因而它又有药用价值。医学界将藜———灰菜全草,用于止泻止痒,有显着功效。藜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因为主体内含有钾质,对油垢具有溶解性,可以代替肥皂洗涤污垢。人们在田野里劳作,手上沾满汗渍油污,一时找不到肥皂或面碱,不妨顺手捋一把灰菜,揉搓一阵,再用清水洗净,一切油垢尽除。如果你有时山居野处的话,遇上这种情况,不妨做一次实地试验吧!
一九七六年六月
耐旱奇卉鸭跖草
世界上最耐干旱的植物是什么有人说是马齿苋,有人说是大葱。民间流传着一个笑话,说是大葱同马齿苋两个赛看谁是耐得太阳曝晒的能手。经过20多天的烈日炽晒,二位对手都萎蔫如同面条一样柔软了,突然天降微雨,二个对手各自又恢复了生机,耐曝晒的本领不相上下。后来大葱提出剥去外皮曝晒,结果马齿苋输了,它一剥除外皮,很快便晒成了干草,再也恢复不了生机了。还是大葱取胜了。其实,世界上耐得干旱的植物很多。比如生长在非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仙人掌,就是个耐得干旱的能手。 即是半年不落雨星,它依然保持着鲜绿的生命,它所以生长在沙漠地带正是由于它有一种耐干旱的本事。另外高山石崖上生长着的瓦松、卷柏、石苇、苔藓等,都是耐得干旱的植物,最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是一种名叫鸭跖草的田草,它喜欢生长在低湿的田野里半匍匐生长,不论是晴天雨天,即便是将它的枝茎铲成几段,如不是连续烈日炽晒三天,才能将它就地晒成干片致死,只要留一线泉脉,一遇湿气,它能在任何一个无根须的节枝上,重新发出根须。从而产生新的生命。
这种草开蓝色花,因而东北地区给它取了个浑名叫蓝花菜。农民在锄田的时候,对它最为打怵。如果是锄田遇上阴雨天,就等于给它搬了一次家,就地生根复活。如将它铲成了几段,就等于给它分了畦子,像孙悟空的分身法一样,由一棵植株会变成几棵植株。锄草,反而变成植草了。因此,长期以来,农民们一直在为它而挠头。只有到了近十几年来,由于化学灭草的兴起,才得以制服于它。
作为田间杂草,它对人类的确是一个祸害。但它并不完全是害,而且还有其有益的方面,这就是它的药用性。原来早在唐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即对它有了认识,将它的全草列为药品。近代植物学分类,依据它的生态特征,自属一科,即鸭跖草科。它有许多个变种,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且当地的叫法也不一致。有的叫它碧竹子,有的叫它竹叶草……,等等,总共土名有20多个。经过现代药理剖析,它的全草含有鸭跖草黄酮甙和鸭跖草蓝素,飞燕草素和3.5———二葡萄糖甙(23)等。性甘、温,入心、脾、肝、肾、大、小肠诸经,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通,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性肝炎,热痢,鼻衄,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疮疔等病。经临床验证,确有疗效。
凡临近田野有鸭跖草分布的地方,得来十分方便,患有上述病症的人,经过医生的指导,不妨采来作一下实践。因为它无毒,农村还用它来作羊草和猪饲料。
从全国来说,别看农民视鸭跖草如仇敌,有些地方,医药界对它还进行专门繁育和栽培呢。
一九八七年三月
露水的由来和作用
夏季里,每当晴朗的夜晚,或无风的清晨,田野上的庄稼和野草,覆满了晶莹的露珠,有时竟然如同细雨淋过的一样。露水是怎样产生的呢通常说来,是由于夜里气温下降,田野里的水蒸气遇上冷凉的空气,凝成无数小水珠附着在草木的叶子上,便出现了露水。但是,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观察,发现在很大程度上,露水的产生,是来自植物界的本身。我们知道,一株禾苗、野草,从萌发出土开始,从春至秋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需要蒸发大量的水份。一株玉米从萌芽到成熟需要蒸发的水份在四百斤以上,特别是在植物生长的春夏两季,需要水份最多,蒸发量最大。白天植物一面承受着强烈的阳光照射进行光和作用,一边伸展着根须,吸收土壤中的养份,这项工作则必须有大量的水份,通过水解作用而后才能完成。为什么白天没有露水出现这是因为白天正是炎日当空,植物从根部吸收大量水份,不断地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一方面将所吸收的养份存储在植株的各个部位进行发育成长,所剩下的水份, 都通过叶脉的微小呼吸空道,散发在大气层里。 如此循环不已。夜间没有阳光的照射,蒸发量减少,植物从土里吸收来的水份,除了滋润本身而外,余下的水份,一时排不出去,便从叶脉呼吸气孔渗了出来,这是露水的一个很大来由。如是旱天,土壤里含水很少,有时庄稼从土里吸收的水满足不了外界阳光蒸发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不进行人工灌溉,只有等到夜间蒸发量减少,植物从土里吸取的水份,才又将全身己萎蔫的茎叶重新滋润过来,抑或稍有剩余它便又从叶脉呼吸空道渗透出来,出观微露。如土壤过干,夜里吸取的水份,仍然不足或仅够润濡本身枝叶,所以便没有剩余水份溢出。因此,天旱时尽管夜间气温虽然下降,但植物枝叶上,仍然没有露水出现,就是这个道理。另如夜间刮大风,蒸发量仍不减弱的情况下,也没有露水出现,即或少量渗出,也被风摇落或蒸发。
植物的生长,依靠雨水的浇灌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露水的滋润,也是促使植物茁壮生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玉米而言,一株玉米,在生长旺期,夜间吸收多余的水份,从叶脉溢出的部份,在100~250毫升之间。这些水份,从叶脉溢出,而后沿着叶片,流进禾苗卷心,渗入根部,促成自身调节灌溉,因此,每一个禾苗都是一所自身调节的小型水利灌溉站,这个自然形成的自身调节灌溉作用,对抗御干旱,促使作物茁壮成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促进这个小型“水利灌溉站”作用的充分发挥,特别应加强耘蹚措施,增加松土遍数,保持土质松散,增强土壤水份的传导和渗透作用, 增加土壤湿度, 帮助庄稼多吸收水份,同时也帮助禾苗多渗出水份,凝成较多的露水,以促进作物的自身滋润灌溉作用的发挥,获取农业丰收。
一九七二年七月二十日 于依兰
北国春花达紫香
在我国东北各个山区,到处都分布着一种名叫达紫香的山花。它是一种常绿小灌木、最高只有三米,丛生于山巅峭石间,每当春暖雪消,它最先绽放出艳丽的花朵,罩得满坡满岭粉红一片。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满山红或迎春红。它的学名叫兴安杜鹃。属于杜鹃花科。它是全国一百余种杜鹃花的一种。它的花浅紫红色,五瓣,花药长形多数,雄蕊伸出花瓣,十分艳丽可爱。旧叶片褐绿色,革质,放着腊光,内有烈香气,当花期过后,旧叶渐渐脱落,新叶才绿缀枝头。这种花不但供人欣赏,而且又是一味名贵的中药。它的枝干、叶、花、根均有药用价值,经过现代医学剖析,主要含有如下物质即:强心甙,黄酮类,鞣质还原性物质,中性及酸性树脂,金丝桃甙、杜鹃乙素和棉花皮素,二氢槲皮素,杨梅树皮素等。性味苦、寒,具有镇咳、平喘,强心等功效。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良药。
兴安杜鹃喜酸性土壤和在高燥向阳的地方生长,移入庭院栽培,只要土壤酸碱适度,也可以生长。民间有在腊月初八日折来花枝,插入花瓶水生,20多天后,适逢春节时候,花枝开始绽放。花期可持续十天之久。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塞北大地上,一时花枝俨然怒放,不由地春意盎然,怎不令人神情振奋,心旷而神怡啊!
一九八七年
树木放叶为什么有先有后
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你走进树林,便会发现柳树、稠李、白桦、山杨等树木,发芽最早,接着便是椴树、柞树,榆树,水曲柳,最迟要算是山胡桃和胡枝子了。等到它们发叶的时候,整个森林全部都郁闭了,俗称树叶关门的时候。
不同的树种,为什么萌发树叶的时间却有先有后原来,树叶是树木用以呼吸,排除碳气、散发氧气,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叶绿素进而把从根部吸取上来的水份养料合成有用物质,供给全身生长需要。叶片萌发早晚其原因有二: 其一,是发叶较早的树木,木质组织疏松,输导水份的速度较快,因而,当春暖花开之时,浆液流动较早,能促进树木叶芽很快发生;而材质缜密的树木,输导水份较慢,芽苞不能及时得到水份和养份供应, 因而萌发的就迟缓。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树种不同,萌发时要求的温度也不同。柳、稠李等先遣树种,昼夜平均温度在摄氏零上七至九度即可生发,同时,夜间可耐五度以下低温,不至冻蔫,有时叶芽虽经霜冻,随之日间温度上升,可以恢复正常,不影响其舒展和生长。出叶较晚的树木,一方面是因其材质坚硬缜密,导水能力较差,更重要原因是由于这些树木发芽所要求的温度高,低温条件下,处于休眠状态 只有温度上升至适应它生长的条件时,它才开始萌生。比如蒙古栎、榆、椴等需要摄氏十三度以上的温度,才能生发。同时最低温度不能低于零下二度。超过摄氏零下三度,叶片即会被霜冻凋蔫,而无法恢复。水曲柳,黄檗罗,山槐,胡枝子等,则需要摄氏零上十五度以上的温度才能生发,最低温度不能低于零度,否则便会形成冻害。
因此,一些发叶较晚的树种,因其喜高温, 自然就怕春寒霜冻。有时由于气候回暖较早,温度上升较快,已达到这些树木萌发所要求的温度条件,过早的萌发出嫩叶 但有时,由于气温骤降,寒潮的侵袭,使它们初发的嫩叶,被突袭的冷霜凋蔫而萎枯。 还有这样的年景: 即这些喜高温树种,萌发出来的树叶子,全部被霜凋枯,有时连它们生发的花穗也同时被凋萎蔫。如属结果实的品种,经霜冻后,这一年内,便失去了结实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晚霜灾害。这些遭受晚霜侵凌的树木芽叶,萎蔫之后,不得不经过相当长的恢复阶段之后,随之温度的进一步上升,从根部吸收水份养份,在萌发点重新形成芽苞,进而展放叶片,这就叫做再生叶。遭受霜冻的树木,尽管又展出再生叶片,依样可以使林间繁茂苍绿;但对树木本身的危害是不浅的,那些被凋冻的花穗,这一年中,是不会再次恢复生发的。从用材的观点来看,遭霜冻侵害的树木, 由于原生长点被冻死,不得不从原生长点边旁,孕育新的芽苞———新的生长点,因此,使树木躯干造成弯曲。如黄檗罗、蒙古栎、槭、胡桃揪等树木之所以多弯,就是这个原因。特别是生长在阳坡的柞、槭、黄檗等树,春季气温回升早,树木芽苞萌动便快,因此,遭受晚霜侵害的可能性就更大。故此,人工造林,为了保障树木生长挺直,材质良好,出叶较晚的树种,不宜栽在阳坡。而应栽在比较湿润阴凉的背坡, 因气温回升较晚, 直线上升,没有反复,或超期抢前萌发的情形减少,因而遭受晚霜为害的机会也就减少了。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春天落叶的树
树叶多是在秋天凋落,这是尽人皆知的,但你是否知道,有的树却是在春天落叶这究竟是什么树呢原来就是人们所称烦的四季长青的松树。
大家知道,阔叶树落叶,是几经秋霜寒露的浸渍之后,叶脉渐渐地失去了光和作用和制造叶绿素的功能。 叶片凋枯,一阵飒飒秋风过后,叶柄与树枝连接处形成脱离,叶片便纷纷飘落下来。如果遇上大风,不要几个夜晚,整棵大树上的繁茂叶子,会飘零净尽,变成光秃杈桠。有些树木如榛、槲、柞一类的树木,经霜摧打之后,叶子枯焦衰败,但不脱落。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叶柄基部,连结缜密,纤维质柔韧,一时难以脱离,必须等到第二年春时,新的芽苞开始萌动,遂将叶柄基部之连接处顶破,才开始脱落。但这样当年不落的树叶,实际于上年秋时即已凋残,只是没有沉落地面而已,不能算作春天落叶的树木。真正算得春天落叶的只有松杉一类的树木,也不论是红松、赤松、樟子松、马尾松、云杉、冷杉……它们都是在春季落叶。它们的叶子是怎样脱落的呢原来松树的生长,自芽苞向上每年伸展一个节层,树葶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针叶,当本年新枝抽出之后,而前二年生出的枝条上生长着的针叶便枯萎脱落,树枝条上仍保持着两年即今年和去年生发的针叶,因此即是陈叶脱落,仍然是翠绿覆罩,使人看不出树木有衰败的现象,壮的松树,由于水份足,生长旺盛,常常可以保持三年的叶,落叶时,而是脱落前三年一一即大前年的树叶,因而不留心的人,常以为松树是不落叶的,故有“南山松不老”之说。正是因为松树落叶是在偷偷的进行,使人不知不觉,新长出了一些,才落一些,使人看不出变化,所以才有“松柏长青”之誉。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种不落叶的树木和植物。落叶是—种新陈代谢的过程,只是怎样的落法而已。松杉一类的树木是隔年春季落叶,杜鹃花、矶踯躅、甸杜、黑、红越桔等也是常绿小灌木,冬季不落叶,而是在翌年春季开花后落了旧叶,重发新叶。柏树上层新发叶长绿,底层叶如因伤损是不明显的渐渐枯落。热带生长的剑麻、芦荟、阔叶常绿乔木樟、楠等树木,叶片虽然是常绿的,它们是由底层叶渐渐枯落……真正算得是不落叶的长青植物,唯有仙人掌科植物及胡椒科一类的花卉豆瓣青等,这些植物由于自身保持水份,耐得干旱,生于热带,不受寒暑影响,它们的叶子是长青不落的。但是,它们在经过一定年龄之后,植株根系也要发生枯萎衰老,终究也要达到生命的终点的,因此说,永远长青不老的植物,世界上是找不到的。
一九八七年九月
啮木大憝天水牛
住在林区的居民,冬天劈木柴时,常常从木柈中劈出一些白胖的大僵虫来,小孩子们争抢着拿到灶火塘里去烧烤,还当成最佳的一种美餐呢。人们都把它叫作蛤虫,这蛤虫究竟是怎样一种生物呢原来它的名字叫蠹,是一种长有一双长触角的大黑盖虫子的幼虫。这黑盖虫子的学名就叫天牛,因为它的触角长得像水牛一样,因此又叫它是天水牛。天水牛,在观代昆虫分类学中,它划归鞘翅目,天牛科。我国最早的一部动植物大全《尔雅》里叫它为虫襄,又名啮桑,啮发。因为有一种天牛专门喜欢啃啮桑树故名。这种虫子,是蛀蚀木材的罪魁祸首。幼虫从卵壳里孵出之后,很快便开始了钻木的生涯。它靠啮食木质过活,钻刨的穴洞也是它栖息和蛹化的场所。看去它全身褶皱软乎乎的,没有一点吃硬的地方,但它就靠长得一双坚顽的硬嘴巴(口喙)分成二片侧立,象是一把锐利的钳子,又像是两把弯形手搂锯,上面满是锋利的细锯齿,钻刨木质时,从两边向中间刮削。每挖掘一次,便啮下一堆木屑细末,它靠吸食木质里的糖分养料来充填自己的肚子,它的胄口也特别好,一边钻刨搂刮,一边咀嚼吸食。如是一刻不停的话,只一个夜间,它可以前进十几公分。但它毕竟是体力和食量有限,当它满足了需要之后,也是要进行休歇的。随之还要把它啃啮采掘出来的木质细末和排泄物,用它那分着节层蠕动的躯体———推出洞外。
然后再继续啃啮钻刨。尤其是在夏季气闷的阴雨天,四周无声无息,是它啃啮木头最猖獗的时候。有时你悄悄的站在木楞旁边,简直可以听到木垛里边,发出一片嘎吱嘎吱的声音。当你一作声动,它便马上停止了活动。因此,它平时钻啮木头,多在夜间进行,等到天亮时,它将咀嚼和排泄的木碎末,全部运出洞外。这是因为它透放空气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清洁和进出方便的需要。它啃啮木质也是循序渐进的。一昼夜平均进程不过1—2厘米而已。从六七月份形成虫体开始,到十月末结冰封冻时为止,总共140—150天的时间,它所钻挖木甬洞的总进程,不过是1.5—2米的距离。它钻啮木质的路线,开始总是在树木表层进行,逐步向纵深发展。有时也由于木质的变化,啃啮的路线,不得不作临时的改变,作曲折迂回的行进。尽管一只蛤虫所钻啮的洞穴并不是太深的。但是一株过搂粗的大红松木,或是别的什么树木,伐倒后,带皮停放一年以上,无论是放在楞场上或是树林中,抑或是庭院里,它必然会受到天牛的幼虫光顾。一棵树木产放上十几颗卵粒,化成蛤虫(即蠹),只一个夏秋的时间,它就可以将整个原木四周全部钻啮成密密麻麻的窟窿,一棵上好的木材,让它一钻,全变成次等材了。即是它一年之内还钻不到木心部位,但外层十几厘米的地方却被它钻个透笼,便降低了木材的使用价值。这东西它在木质里生存五六个月以后,还要在洞里过冬休眠。虽然冬天它停止了一切活动,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苏醒过来,继续啃啮一阵,养份积累足了,便开始作茧化蛹。再经过20多天的时间,便脱壳变为成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水牛了。这时它的食物不再是啃啮木质了,而是捕杀其他小昆虫,诸如蛞蝓、蚂蚁、小蜘蛛等等,也填充些草木的嫩根嫩叶。经过十多天的飞腾或窜爬, 便开始选择配偶,交尾产卵,再一次的传播着它的子孙……天牛产卵,专门寻找伐倒或自倒存放一年以上,树皮开始枯腐的树木上产卵,多选择阴润潮湿的树皮的裂隙或树表的伤破处,因为只有湿气和水份、温度,才能促使虫卵孵化。有时钻入树皮底层产卵。经过十余天的孵化,幼虫脱壳而出,接着又向木层里开始进军了。那些交尾产卵的天水牛,在它们完成了传递生命的任务之后,便于当年秋前相继死去。
从天水牛的生态习性,可以看出它是森林和木材的大敌。如不是啄木鸟先生在其中帮了大忙,它所造成的危害就更加不堪设想了。但是啄木鸟的功绩,只能体观在对森林的保卫,而对于采运到楞场上的木材,必须靠人们的自身管理。为了保证贮运的木材,免受水天牛幼虫钻啮,林业部门在选择楞场时,首要的条件,便是地势高爽,以保证通风通光,以减少水天牛产卵的条件和机会,其次是当年采运的木材,当年及早调运加工(板方成材)完毕。凡是隔年木材,一时运销不出去,且又不能就地及时加工时,必须采取定期喷洒药物灭虫。喷药的时间,应该掌握在水天牛化成蛹虫前,即于每年四月下旬开始,每十天喷洒一次。开始晚了,如过了六月中旬以后,成虫的天牛产卵以后,即是喷洒,也达不到杀灭的目的了。因此,掌握季节,适时,至关紧要。最后一个方策,便是伐后一周年以上的原木,一时无法加工或运出,应在五月之前,将树皮全部剥除。这除了是防虫的需要,同时也是防真菌腐蚀木材所必不可少的。但剥去外皮的原木,要持别注意防风,防日晒、防雨淋,以免造成木材裂缝,引起木材隐烂。因此,对于木材的保护管理是一件十分细致而复杂的科学,关键在于经心和负责。
苏东坡有一首写天水牛的诗:“两角徒自长,空飞不服箱,为牛竟何益,利吻穴枯桑”。苏东坡写的便是啃啮桑树的桑天牛。鞘翅黑色,胸腹生有短黄毛。此种多生在南方,而北方大多为星天牛,鞘翅也是黑色,唯带有金属光点。
天水牛虽为森林木材之大害,但它还是一位有用的中药材。《本草纲目》,谓其性味有毒,主治疟疾寒热,小儿急惊风及疔肿,箭簇入肉,去痣靥。内服入散丸,外敷烘干研末用。
也许它权以此小小的奉献,来赎它的巨恶大憝吧。
一九八二年八月
塞北也能植牡丹
牡丹是一种毛茛科小灌木,原生在我国中原一带浅山林地。由于它的花十分艳丽,因此, 人们誉其为 “国色”,“天香”,又因其花姿丰满繁盛,世称“富贵之花”。我国栽培牡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 已有100多个品种。分红、粉、黄、紫、白、黑、绿等多种颜色。相传唐朝宰相魏征最喜欢植紫牡丹,因此世称“魏紫”,另一个宰相姚崇专门喜欢养黄牡丹,因此世称“姚黄”,都是两种牡丹中之珍品,至今仍芳菲繁衍,传布于各地。牡丹根皮入药《本草纲目》谓其性为辛苦凉,入手足少阴厥阴四经,主镇痉挛,。具有凉血散淤功能,治中风、腹疼等症。据现代药理剖析,丹皮主要所含成分为牡丹酚、牡丹酚甙、芍药甙、挥发油、植物甾醇等。用于清热凉血、惊痛吐血、便血、症瘕痈疡、扑损等。为寻常医药中之不可缺少。因此牡丹不独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医药价值。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广为栽培。其中以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曹县)二地最为知名。世誉为“牡丹城”。但是受生物特性的影响和气温的限制,牡丹一直在中原一带繁殖较盛,南方次之。长城以外,冬季酷寒低温,不适宜牡丹的生长,因此,除少数于室内花盆栽植或少量于温室栽培之外,户外栽培根本不可想像。因此,生活在吉林、黑龙江一带的人,有的终生没有见过牡丹是什么样子。但是,世事万难,总怕有心人。黑龙江省365现金卡_beat365体育登陆网址_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前县人大办公室主任贲向荣,是一位从事三十多年的农业栽培专家。1984年,由其部属柳贵体自河南洛阳带回几株牡丹根苗。送给他二株,其始在花盆里栽培,入冬即移入室内。在本地经过三个冬春,生长良好。为了使这两株牡丹能在户外生存越冬,他大胆地进行了户外栽培试验。1987年春5月,他将盆栽长达两年之久的牡丹,移入门前庭园里栽培。封冻时,他没有移入室内,就地用土及锯末培护根部越冬,上覆以积雪。1988年春季化冻后,将覆土及锯末掀掉,萌发后牡丹长得十分健壮、旺盛。又经过了一个室外越冬的考验。到1989年伸展枝叶时,在二株牡丹的枝杈间,一共孕育了六颗蓓蕾,至6月20日,第一朵粉红带有白缘的牡丹花俨然怒放。其余五朵也相继开放。到7月初才全部谢落,并且都结了蒴果。只是因为秋时连绵淫雨,种子成熟的却不太好。 他准备1990年将施之以磷钾肥料,以促进种子的成熟。不成想1989年冬季没有被覆,结果入冬受了冻害,1990年竟然枯死。其后于1998年我的三子姚大永,自河南邮寄的牡丹根,经栽培已成活五株,冬季只培上几锹浮土也就可以了,二000年正式开花,至2005年已连续六年开花,唯品种是白色单瓣,但相信双瓣牡丹也一定能栽培成功的。看牡丹在北大荒扎根落户,繁衍子孙,并非空想,而是已经变成活生生的观实,岂不是令人振奋和值得庆幸的么!
1990年8月原稿2005年11月补叙
春光明媚话茖葱
在东北深山老林里,解放前,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到山神庙里挂彩烧香叩头,祈求山神爷、老把头保佑一年的福安。相传从前山东莱阳有一个名叫孙广才的人,伙计三人来到长白山区采挖人参,后来两个伙伴迷路失踪,孙广才为人善良忠义,不肯苟得所获,遍寻伙伴不见影踪,竟自饿死在古河岸边一块大磐石旁。死前咬破中指写了一首慷慨仗义的诗句。诗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 抛江过海来挖参
谁知不幸失双友 千寻万觅终无音
三天吃只拉拉蛄 你看伤心不伤心
只期共命赴难地 不求背义苟得金
家中有人来找我 古河之上觅我身。
孙广才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尸体旁长出了一株八个枝杈的人参。磐石上,放出金色的光芒。人们崇敬他忠义不贪的高尚品格,为它立庙,奉他为老把头,定农历三月十六日为他的生日,这一天正是北方春光明媚,大地复苏之时,家家户户都上山采挖山葱包饺子,以祭祀他,祈求他的保佑。土地改革以后,山区人民虽然不再烧香叩头了,但吃山葱馅饺子的习惯,一直沿传至今。
山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原来它的学名叫茖葱,又名寒葱,属百合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野蔬。南起云贵、湖南、湖北、四川,北至甘肃、太行山区等地都有它的分布,以东北林区分布最多。它是一种耐低温的早春植物,顶着残雪即开始萌发,多生在高山峡谷间之阴湿处,或深林中溪泉两侧。虽名曰“葱”,叶似蒜宽展如铃兰,唯茎青紫红色,味辛辣似蒜,且葱、韭、蒜三味兼而有之。头状花序,花白色,形似小葱花。每于清明至谷雨间抽芽,嫩时可包饺子吃,叶放开后可炒食或烹鱼,味美绝佳。但佛家却将它连同葱、韭、薤、蒜等列为五荤禁食,不知为何缘由’也许是由于它带有辛辣的气味吧也未可知。不过佛家对待茖葱的评价是很不公正的。从它生发较早,山野自出,又不需人工料理荒秽,且具佳美鲜滋,可称谓野蔬中之珍品。为市并中之不可多得。嘉赏不逮,且遭鄙夷,真是岂有此理!还是药物学家李时珍对它的态度和评语是真切的。《本草纲目》中,说它的性味辛,微湿,无毒。能除瘴气恶毒。久食令人强志,益胆气。煮汁浸或生捣敷,可治各种虫豸咬伤刺毒。种实可治泄精。经过现代药理剖析,茖葱中主要含有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二烯丁基二硫化物,就是它的辛香气味之本源。同时,还含有皂甙(2)与新科斯糖,这是它味道发甜的原因所在。其功用尚能治诸恶 、狐尿刺毒,山溪沙虱、射工等毒。
茖葱虽属山蔬,但经过试验表明,也可家植。具体引植方法可为:春将野山葱根挖回,植入园圃间较肥沃而湿润的土壤中,翌年春时即可生发。但不要栽在粪尿碱积量过多的地方,采食时,以捋取地上茎部份,不伤根须为度,每年都可生发一次。如连根薅拔,自然是根株灭绝,此种做法,当然是万万不可取的。
一九八七年六月
蘑菇种种
蘑菇是一种真菌,我国古代很早便知其可食。《说文》一书即有“蕈”和“菌”字的注释。蕈、桑蕈也、即桑耳。亦呼谓树鸡,又写作“蕈”《通训定声》中说,菌类分土、木、石三种,《西京赋》中有“浸石菌于重涯”。《思玄赋》中有 “沮石菌之流英”。这述及的是生于石上的菌类。《礼记》中则有“芝柄”句,按芝柄即木生菌类。《尔雅》中馗注中说,有一种菌类名曰“馗橱”。孙炎说:“闻雷即生,此即今麻(蘑)菇之类,生于地者也, 三者皆可食”。《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司马氏注释谓:“太芝也,一名日及”,即“粪上芝也”。《列子》汤问篇说:“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此生阴湿处,夏日得雨丛起,其色白,见日即消,黑形,似菌而实非菌也,不可食。这即北方土语俗指谓“狗尿台”之类,毒菌是不可食的菌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 “木耳,又名木菌,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或曰,地生为菌,木生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又例举了蕈因其生地及寄主不同而种类不一。有生长在韦羌山的叫台蕈,生长在孟溪诸山的叫稠膏蕈, 色浅黄白,生长在松树阴面的叫松蕈。生溪边沙壤中的叫麦蕈。 天寒时生长的叫 “寒蒲蕈”,丛生在山林中的叫“黄蕈”俗名叫黄缵蕈。紫色的叫紫蕈,另有一种菌类名四季蕈,生于山上。有一种名叫“鹅膏”,又有一种蕈名蘑菇,又叫肉蕈。古人用桑楮等木埋于土中,上浇泔水,待菇生至二三寸时采之。色———白柔嫩,状如初开之玉簪花。还有一种土菌名杜蕈,竹蕈等。
现代生物学,将真菌共划分为四纲一类,即粘菌纲,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其中担子菌纲,为真菌最高的一种,大多有子实体、食用菌类多属于这个门类。它是由菌丝体组织形成。这是大体所指。实际我国真菌之种类,不下四万余种,目前已查知的即有七千多种 (见《中国真菌总汇》),单就可食菌类来说,仅是真菌门担子菌纲的一个小小的范围。据现代医学分析,食用菌类含有大量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且具有抗癌作用。蘑菇中的最佳品榆黄蘑俗称金顶蘑,其主要功能,用于治疗虚弱及肌肉萎缩和痢疾等症。具体配方为:用榆蘑一斤①,放入黄酒浸泡九天,然后九蒸九晒,烧干研成细末,每日服用二次,每服一钱。再用榛蘑一两,以黄酒煎服,与前药同时服用。效果很好。
另榛蘑,为白蘑科蜜环菌的子实体,所含成份主要有甘露醇,D———1苏糖醇,卵磷脂,麦角甾醇, 甲壳质,维生素B1,氨基酸等,具有祛风湿,活络,强壮筋骨等功能,用于治羊癫风,各种腰腿痛,佝偻病等。
山野大地,春夏秋三季都有菌类的生长,有的生在朽木之上,也有的生在活立木上,还有生长在土壤中的,更有的生长在草丛中或深林里腐烂的落叶层中……色泽形状各异,究竟哪种可食,哪种有毒药人,没有林区知识的人,是很难分辨的。最简便鉴别蘑菇的方法有三:一是以季节而论。春夏季节,毒菌生发的可能性大,入秋冷凉之季生长的菌类,有毒者少;二是以寄主而论。生长在杨、柞、桦、椴、榆、槭、桑、柳等树上的蘑菇无毒,生长在木岑、黄檗及粪堆上的菌类要谨食;三是直接查验菌类本身的形状气味定取舍。凡菌体散发出一种香鲜气味,并生有蛆虫者皆可食。无鲜香气味,无虫蛀者,色红艳或紫黑者不可食。在北方的山野里可食性菌类大体有60余种,选其中有代表性者,介绍如下:
生于枯腐黄榆和春榆树上的金顶蘑,颜色鲜黄,俗称榆黄蘑,属侧耳菌科,菌柄扁生一侧。生长期五月中旬至九月初旬。
生于杨、椴树上的侧耳菌叫银顶蘑,俗名青蘑。生长期同前。
生长在禾本科深草丛中地面上的菌类,颜色灰紫菌褶色浅,名花脸蘑,学名香菇菌。属伞形目白蘑科,生长期为六月下旬至八月下旬。另有一种雷蛾蘑,学名毛缘白蘑,大型,夏季雷雨过后,生于田间地头或麦地边上。裸口蘑,属白蘑科,生长在红松林及松阔混交林中,直径达20厘米,菌盖白色,菌褶灰色。生长期八月初至九月中旬。入秋,生长在山背坡林冠下阴润处或新垦殖的大豆田中、蒿丛中的一种棕色大榛蘑,学名杯蕈,属白蘑科,生长期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生长在槲、柞林中有一种浅黄褐色的蘑菇叫网褶菌,俗名趟子蘑,属伞菌目,网褶菌科,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出土。另有一种无菌柄菌盖的浅褐色蘑菇,形态如同一株分枝无叶的小树,状似珊瑚,唯不透明,俗名扫帚蘑,属多孔菌目珊瑚菌科,学名丛枝菌,多分布在原生地被的杨、柞、桦、椴等散生林中或山坡林冠下,生长期八月下旬至九月初旬。生长在枯腐椴树、柞、胡桃楸、水冬瓜等树木上的侧耳菌科之紫孢侧耳菌,俗名冻蘑,又叫元蘑、因其见霜露始生而得名。是蘑菇中的佳珍,生长期为九月初旬至十月中旬。生长在红松、樟子松、落叶松林冠下的一种无褶黄褐色蘑菇,为伞菌目牛肝菌科之美味牛肝菌, 自六月初生发,直至八月末,味美可食。生长在白桦树上和水冬瓜朽干上的金黄色菌盖上带有褐色斑点的蘑菇叫金钱蘑,学名黄伞或构菌,属伞形目,锈菌科,生长期七月至九月。生长在活红松树根部一种大型蘑菇,状如折叠的大纸花,属多孔菌目、革菌科,学名绣球菌。俗名云盘蘑或花瓣蘑。生长期七月初至八月末,味极鲜美,不可多得。另有一种生长在活槲、柞树根部灰褐绣球菌。土名花瓣蘑,生态、生长期同绣球菌。味亦鲜美。
生长在活槲、柞树杈上的猴头蘑、 属多孔菌目、齿菌科,生长期为九月。另槭树上生长的一种刺皮菌,学名假锈革菌,属多孔菌目皱孔菌科。白色、侧生、扁形、厚达三厘米,宽15厘米。菌面有密集微齿。背面有细孔。生长期八月下旬至九月下旬。
最令人少见的是生长在大槲、柞树活立木根部的一种片状朱红色大蘑菇,它的名字叫树鸡蘑, 属多孔菌目,革菌科,表面红色,背面浅粉白色,片状层集而生,大型,生长期六月下旬至九月中旬,大雨过后即生,其味似鸡,故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鲜滋。
此外秋时生长在散生林中的毒伞科小紫蘑菇,学名灰光柄菇和同科略大一些的灰褐色高环柄菇,都是可食性菌类。还有类同木耳质的褐烟斗菌,它是生长在枯腐的大柞树干上的一种黑褐色胶状菌体。圆钟形,顶端凹陷,有如杯盏,属挂钟菌科,生长期为六至八月。另一种形状类似小盅的褐色胶质菌类,名胶陀螺,附生于枯腐柞桦树干土,属子囊菌纲,蜡灯菌目,胶陀螺科,生长期同上。是一种味同木耳的可食性菌类。
什么是药人的菌类实际上有毒性的菌类并不是很多的,同时也是很难分辨的。一是生在马粪堆或屋角阴湿处的毒伞,即《庄子》逍遥游中所载“朝菌不知晦朔,其名太芝者;又生于朝,死于晦,夏日得雨丛起,色白,见日即消一类的菌体不可食;另菌挺如笔,名为“鬼笔”,色白,伞盖红色,有毒不可食;另菌盖外缘黄白,中间鲜红内陷者不可食;最关键的一点是采集蘑菇,必须保鲜而食,或晾干后贮藏在通风蔽光处,以备食用。任何一种可食性菌类,采集后,造成发霉腐烂,都会起化学变化,产生毒性,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有些人吃了蘑菇以后,引起呕吐或中毒,也不一定是吃了毒菌,采摘过时或发霉腐烂了的蘑菇,吃后也是很危险的。所以到山林中野地上采集蘑菇时,对各类蘑菇的生态性状保存与食用方法必须向山里人问个清楚。决不能乱采乱吃。另一种比较科学的鉴别毒蘑的方法,是用化学办法进行查验,能够鉴别蘑菇的有毒成份,避免误食中毒。即将采回来不认识的蘑菇,捣烂挤出汁液涂在白纸上,晾干后,在纸上滴一滴浓盐酸,如果在20分钟内,呈现蓝色,就是含有毒伞肽。含有毒伞肽的毒菌有:白毒伞、毒伞、鳞柄白毒伞、肉褐鳞小毒伞等多种。如滴上盐酸后,立即呈现红色或过半小时后又变成浅蓝色,那便是含有色胺类毒素的柠檬黄伞等毒蘑菇。此外,还有一种名叫鳞柄白毒伞菌,遇到氢氧化钾就会变成金黄色。毒伞菌遇到硫酸呈青紫色,豹斑毒伞呈现橙黄色。对于毒蘑菇的研究资料,目前还不是很完整的,有待进一步试验和研究。为了避免毒菌中毒,最重要一条便是,通常民众不采食的菌类,或是长得奇形怪状为一般人所不认识的蘑菇,决不能任意采食。这便是防止误食毒蘑的决窍。
一九九O年八月
蜜源之王———毛水苏
蜜源对养蜂生产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充足的蜜源,要想发展养蜂事业是不可能的。从养蜂学里查找,我国流蜜量较大的蜜源植物不下二三十种,常常为养蜂员们所称颂的也不过十几种罢了。比如南方的荔枝,芸薹,华北的枣花、洋槐,东北的苜蓿、椴树等等……,然而谁曾料想到那些素见少闻的普通野草中,却潜伏着一种冠盖华夏的蜜源之王—它的名字就叫毛水苏。
“毛水苏”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低湿的草甸边或杂草稀疏的隙地上,以及退水的河床上,岸滩边,呈半葡匐状直立丛生,叶短圆条形,对生于四棱形茎上,全体被柔毛,高50一100厘米,花蕊钟状, 花冠紫色或浅紫色,檐部两唇形,上唇直立,下唇三裂,通常生于叶腋间,茎上部排列成穗状花序。这种毛水苏的花,虽在某些养蜂学里有些提及,但其位置却是很不足道的。不过只列为一种辅助蜜源罢了。究其因,主要是在内地江河沿岸和低湿地带多垦成农田,残存的植株分布较少,多丛生于杂草间,因此,即是有些蜜量,亦因为数量太少,而不被人们所注意,更不要说提取毛水苏纯蜜了。但经过人们长期的养蜂实践证明,毛水苏不但属于蜜源,而且流蜜量之多,在全国诸主要蜜源中,可谓手屈一指。就其蜜质来说,也是名列前茅的。
毛水苏喜欢生长在低湿的肥沃土地上,虽与杂草共生,又能成片蜜集丛生,一般开花时间为八月上旬一九月中旬,华北一带可能提前半月左右,它的花能泌大量蜜汁,温度在摄氏25℃以上的气温里流蜜量最多。经过实际测定,一朵花一天可泌蜜15—30立方毫米,一只蜜蜂一次只要采2—3朵花,即可将蜜囊吸饱,同时花期较长,单花盛花期泌蜜时间约8—18天左右,整个花期可持续40—45天的时间,比花期较长的苜蓿,芸薹长15—20天的时间,比椴树和荔枝长25天左右。因此说,毛水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蜜源植物。同时它的蜜汁呈清白色无色透明,味道芳醇,甜度较大,无邪恶气味,蜜质仅次于荔枝和椴花蜜,商品购销均列为一等。
毛水苏蜜源在黑龙江省365现金卡_beat365体育登陆网址_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一带已有多年历史,过去由于秋季多涝雨连绵,沿河低湿地带多为积水所弥漫,同时也没有向低湿地带探索蜜源,因此,,也就没显现出毛水苏的特有蜜量,所以也就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近几年,由于开展了小区域的追花夺蜜,转地饲养,毛水苏的泌蜜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977年这个县总产量达到40余万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一倍半,其中仅收获纯毛水苏蜜达24万余斤,占总产蜜量的60%。转地饲养2000多箱蜂群,一个月的时间,”平均每群蜂获蜜120多公斤,最高单箱蜜产量高达375公斤以上,这在国内外资料和本地历史,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为什么毛水苏蜜获得了这样大的丰收呢经过实地调查,就是由于本县地处三江平原的挠力河沿岸,多回曲弯转的泡沼,1977年因天气干旱,使泡沼里的积水枯竭或水域缩小,退出的河床、泡沼和低湿地带,生出了大面积毛水苏草塘,小的几亩,多的几十亩,沿河随弯就曲比比皆是。加之秋蜜期天气晴,气温高,也是促成毛水苏蜜期大丰收的重要因素。经过初步调查证实,每一亩纯毛水苏花源,可容纳一至一箱半强群蜜蜂,比苜蓿荞麦等……单位产蜜量都高。
由于河水涨落不定,毛水苏的生长,受水位大小的限制,为使这一蜜源植物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并保持其稳定性,采取人工移植和播种,将是完全可行的。毛水苏花期后,产有棕黑色坚果,比紫苏种子略小,可以大量采集,进行播种,同时毛水苏的根茎发达,长有大量节枝,每一个枝节上都是一个萌发点,经过实际试验人工埋根移植的毛水苏,生长十分良好。这是因为毛水苏的生长繁殖,主要是靠其发达的根系延伸,极少一部份是由种子生发的。这是因为茫茫草野全被各种杂草所盘踞。要想一粒种子从中得到一隙空地,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除非是水域退滩之地,或因野兽或山火或某种原因将原有地被植物根除,而被毛水苏的种子领先占领这一隙空地,是一个繁殖的机会,否则是很难在杂草丛里繁殖的。
毛水苏的自然分布大体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地,不过内地由于长期开发,原生地被植物已残留不多,长江流域也未见就没有毛水苏的踪迹的,如果对现有的毛水苏资源,尤其是在黑龙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在我国南北各地沿江河港汊、 湖沼低湿地带大量的进行人工引种或栽培,使这一蜜源植物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无疑对养蜂事业,必将是一个很大的推进。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于永乐屯
水与植物生长的隔年性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份和阳光,可以说这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三要素。如何使土壤有较高的营养成份,而且保持疏松,又有一定的水份为其分解, 加之配合以充足的阳光照射,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叶绿素,而后制成各种养料供给本身的生长需要。这是农业工作者经常考虑的问题。这三个条件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及时与否,对于农作物的生长的高与矮,粗壮与纤细,籽粒充实与干瘪起着决定作用。这是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事实。
但是,各种植物的生长性能不同,因而表现出的特征自不相同。蔬类植物,对于土壤的肥力和疏松程度及水份的要求特别强烈,表现的就很敏感,阳光则似乎是次要的。粮油作物的脂肪、淀粉、蛋白质的形成,生长期内,前二个条件尤为重要,但在成熟期,对于阳光的要求又特别强烈。如果没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要想得到一定的高产,也是不可能的。然而要获得农作物的高产丰收,生长期促使作物繁茂茁壮,水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如何使农作物在生长期内有充足的养份、水份,乃是夺取丰收的关键环节,因此农业耕作的松土、施肥、适当足够的雨量,适时的人工灌溉,就是基于上述原因所采取的,这是人们所公认和周知的道理。但是,自然植物(野生)的生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广义来说,也是离不开上述三个条件的有机配合,但,它突出的表现为:要有充足的雨量—水份,这是决定一切野生植物—草类、灌木和乔木生长量高与矮繁茂和萎弱的关键。比如天然草原,它对于土壤的要求当然不是深翻或施肥,但也要有一定的自然肥力和相对的疏松,如果用车轮碾压或足迹践踏的道路那样板结,当然是不能生长的。除此之外,关键就是雨量水份的适量和及时。例如湿地莎草科植物和禾本科大小叶章草类的生长,如果萌发期,能有100毫米的雨量的浇灌,土壤含水量能保持在35~40%,持续20~30天的时间,它的身高就会达到一米(莎草科)到二米(禾本科),丰产就有了保障。
因此,春季有充足的雨水,是自然野草繁盛丰收的必要条件。如果长期没有充足的雨量水份供应,生长期过后,即是再大的雨量浇灌或水份浸泡,也是无济于事的。农作物和自然草类生长如此,那么木本植物———树木的生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树木的生长,除了与草类有共同的要求之外,所不同的是树木生长表现为跨年度,即今年的树木生长的高矮以及枝叶的粗壮与孱弱,不但取决于本年度春季萌发期前后的雨量水份的多少,更为重要的是决定于头一年秋季形成胚芽前的雨量水份的多少。如果头一年秋前在树木生长过程中,后朝有充足的雨量水份,加上次年树木萌发期和生长期又有充足的雨量水份,则树木的芽苞形成的就粗壮,而且长势也旺盛,因而节秆拔的就高,反之,只有头一年形成胚芽粗壮的条件。次年生长时期缺雨,尽管生长粗壮,但拔节的高度仍然要受到一定限制,明显短小。如果头一年秋季缺雨,芽苞形成瘦小,而次年春季雨量充足, 尽管长势较旺, 拔节较长,但表观为纤细。树木的这个生长极不同的特点,还没有被人们普遍察觉。为什么相同的树木,尤其人工栽培的正在成长的中令针叶树表现的特别明显呢试选一株正在成长的树木,树干上各年拔节生长的高矮不等,有的年份拔节很高,有的年份拔节很矮,这是什么道理呢只要细心注意观察,就会得出上述的结论来。因此,对于树木的生长,如同农作物一样,秋季干旱,有条件的地方,适当的进行灌溉,也是很必要的,如无充足的雨水;能够采取人工抚育松土, 以消除林地的板结和龟烈,沟通地下水对土壤的滋润,也是促进树木次年正常生长的有效措施。对于果树的管理,当年的松土灌溉,不仅关乎到当年树木的生长,而且决定着次年果枝芽苞蓓蕾的形成,对于次年结果的多少和丰欠都有着很大关系。这样说来,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年庄稼隔年树”呢深究起来,草类、庄稼,树木又何尝不是一个道理呢!要促使植物的繁茂芜盛,都得有个前一年的基础条件,唐突取胜的事情,世界上是很少见的。
一九七八年七月一日
木耳的生产及其人工培植
木耳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有名的山珍。它不仅口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经过化学分析,木耳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粗纤维,糖、胡萝卜素,核黄素,还有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尼克酸,无机盐、钙、铁……等。每市斤木耳所产生的热量,差不多和猪肉相等,为任何一种蔬菜所不及。因此它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佳肴,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声望,是国家重要出口物资之一。同时,木耳对消化含纤维较多的物质有显着功效,它又是纺织、纤维、毛皮、理发等工人的重要保健食品,而且在医药上还具有一定的用途。木耳究竟是怎样一种物质呢原来它是一种腐生真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的一种低等植物。生长在斫伐后枯腐的柞树枝杈上或树干的皮层上。山槐、鹅耳枥、槭、枫桦、椴、榆等树木上,也能生长,不过这些树的产量都不及柞树为高。
木耳的主要器官为担孢子,一棵胸径15~30厘米的多杈柞树,伐倒后,弃置在荫润的林中,担孢子随风散落在柞树的枝杈上,经过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担孢子在树皮里发育,变成菌丝体。通过水份,光和热的作用,它将树皮里的纤维质分解为大量的有机酸、酶和碳水化合物作为养料,开始分裂,而后着生出子实体。从树皮的隙缝里萌发出来,这便是木耳的生长。子实体只要露出树表皮,如果逢上淫雨,温湿合适,只要2~3天就会长成肥大的木耳。靠担孢子自然散播繁殖木耳,产量是非常低的,而且产耳的时间也慢。新伐下来的耳树,放在山林里需要经过二年的时间,到第三年,树头、枝桠才开始长耳,第四年才能大量长耳。仅能持续长三个年头。到第六年之后,树皮全部脱落,就不能再长木耳了。同时靠天然雨水, 如遇旱天, 也只能采摘2~3次;有时伐倒的耳树被其他菌类如层孔菌、革菌、盏菌、胶陀罗等的侵袭,遍生出其它菌类,木耳的担孢子即无处落脚,常常整个场地上数百株耳树一颗木耳都生长不出来。所以靠自然繁殖木耳,产量受到极大限制,而且也极不稳定。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观察木耳的生长特性和其生活规律,由自然生长转为人工繁殖,这是木耳生产史上的一个巨大革命。这样不仅加快了长耳的时间———从伐树的第一年开始,就可产耳,可连续生长4—5年,产量比靠自然繁殖高出七十倍。目前,我国木耳的生产,大部份都由天然繁殖转变为人工养殖;同时已摸索出不少宝贵的经验。
木耳菌的生产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它需要用白糖,琼脂,土豆, 蒸馏水等原料煮成液状培养基,经过灭菌处理后,用天然木耳的耳根或子实体,进行分离取得培养用的母种———担孢子,分别注入装着培养基的试管内,经过一定的温度,孢子体慢慢生长为菌丝体而后再将培养好的菌丝体作为母种,分段投入锯末、糠麸拌湿,然后装进经过灭菌处理的玻璃罐内,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菌丝体开始在瓶内裂变,达到全部生成菌丝体。这便最后取得了种植的木耳菌种。木耳的移种,必须限定时间抓紧进行,过期菌丝体裂变为子实体即不能种植了。木耳树的采伐时间最好是在冬季。树液尚未流动的季节,树皮和木质紧密相接,种的木耳菌,成活率高。树木萌发以后,树身水份增加,皮部与木质脱离,使菌种不易生长。树木伐倒之后,一般都截成1—2米长的木段。用凿子从木段的一端顺次在树皮上凿成十毫米见方的洞眼,以8—10厘米的株行距,根据木杆的粗细,圆周凿成3~4行洞眼,深度以凹进木质部2~3厘米为宜。而后将木耳菌,用灭过菌的竹制的匙子,伸进瓶里取出搅拌好的菌种,抹在凿开的洞口里,然后将凿下的皮层盖实扣紧。目前大多改用带柄的洞锤打眼,不仅效率高,而且深度均匀。木耳菌接种后的木段,横放在垫杆上,一头着地,一头悬在垫杆上,保持一定间距,依次的排列开来。
如果雨水勤,温度高,又能得到充足的阳光炽晒、过50天即可生耳。雨水少,需要70至80天才能生耳。一般二米长直径15公分以上的木段,当年能收获一两木耳,第二年就可生产三两以上,可连续生长4—5年。产量是非常可观的。因为木耳是一种喜高温耐高湿而又喜欢炽烈的阳光照射的菌类,它要求的温度是在摄氏零上4度以上即可生长,以20—28度之间为最适宜,36℃以上则停止生长。超过40度以上,孢子菌全部死亡。为了促进木耳的生长量,在木耳放养场的选择上,都要求对光、湿、温度通风作全面考虑。除了靠天然雨水外,近年来还试用人工喷雨器进行喷水,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木耳的生长时间,提高木耳的产量。但喷水时,最好雾状小水颗粒进行喷洒,防止倾倒式将菌种冲掉,同时水份也不易被木段吸收,不利菌丝体的生长裂变。木耳又是一种喜酸性菌类,水份酸度以保持PH5.5微酸性为宜。在PH7.2以上或PH3.3以下都不适于木耳的生长。木耳的全部生产过程,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只是谈个梗概而已。
目前在发展木耳生产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大部份还是用人工接种,靠天然雨水进行培植,而且在菌种的培养和接种技术上还不过硬,菌种的成活率仅达到60—80%左右还不能充分发挥耳树的利用率。这对木材、人工各方面都是个浪费。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将来如果普遍采取人工喷雨,菌种的有效率和接种的成活率都能达到90%以上,加之场地选择的适宜,温度湿度,阳光条件的合理配合,木耳的产量就更加可观了。
为了节约木材,避免因培植木耳而大量的毁坏森林还可采取利用林区采伐剩余物—无利用价值的树头,树杈木屑进行培植木耳,木耳生产后将近半腐的木段,再用作燃料。能达到这样的综合利用,那是非常理想的了。同时,用过的琉璃菌瓶的全部回收,避免随处抛撒弃置,酿成公害,也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九七七年四月十一日
鸡冠花的妙用
据科学家们计算,世界上,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约有八万种之多,然而为人类所栽培的品类不过几十种罢了。但是,你是否知道被人们用来栽培观赏的鸡冠花的种子,却是一种最理想的良禾嘉谷呢。鸡冠花,属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与野苋,青箱子相似。人工栽培收取下来,还是很理想的米谷食物呢。它的叶子,可用来做蔬菜,更可以作饲料喂猪喂鸭,种子可用来磨米,或制成粉,也可以直接用来煮食。鸡冠花籽的蛋白质含量,堪称众禾之冠。以玉米而言,含蛋白质只有40%;大豆含蛋白质68%;小麦含60%;牛奶含蛋白质72%,而鸡冠花的种子含蛋白质的数量竟达到超过牛奶的含量。不独蛋白质含量高,其中还含有大量为人体所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和淀粉,醣类,因此,不要把鸡冠花当作仅供观赏的玩物吧,一切农业开发者们,不妨把鸡冠花用来做五谷种植吧。在未来的人类食品中,必将又增添上这位新的成员。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世界上最小的水果—岩高兰
世界上最大的瓜果,要算是西瓜了。最大的西瓜重量可达25公斤之多。其次是热带的菠萝蜜,最大的,每只重量达15公斤以上,再次便是椰子,每只有5—6公斤重。但是,你是否知道最小的水果是什么它就是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森林中和高山石崖上生长着的一种长绿小灌木岩高兰。以那丹哈达拉岭的大顶子山为最多,张广财岭、长白山、大兴安岭以及苏联远东和北朝鲜都有分布。岩高兰,生长奇特,因自属一科,即岩高兰科。它的植株呈匍匐状生长,株高只有20—50厘米。最大不超过一米。主枝上长有许多分枝,而旦丛集稠密,分枝都向上直立。呈褐红色。幼枝有疏密短毛或带有白色短卷腺毛。叶互生,条形, 密集,长只有5毫米,宽1—1.5毫米,边缘反卷,上面中脉下凹,干后表面有皱纹,并略呈光泽。无叶柄及托叶,花很小,暗红色,雌雄异株。每l一3朵聚生叶腋间,浆果球形,暗紫色,或近似黑色,直径5—6毫米,只有小形绿豆粒那么大。里面包含的种子7—1l粒。这种果子也是很甜美的。略带点酸味,很是可口,只是生长在无人的高山石砬处或浅林崖峭间,不被人们所注意,很多人对它都是陌生的,因而也就很少得以向它问津。殊不知它的果子,除了食用之外,还有治疗咳嗽,祛风逐湿和止痢的功效。堪称药中仙隐!如有幸七八月份涉足东北林区的话,不妨攀登高巅亲往造访,鉴赏一下这北方独有的鲜滋吧!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石生绿衣话青苔
世界上所有的植物不论是树木或是草类,大都是生长在土壤里,但也有的附生在树上,还有的生长在水里,更有的附生在石壁上。附生在树上的如寄生一类,它是靠吸食寄主(活树)的水份养份才得以放叶开花结果。生长在水里的植物,是靠吸收水中的养份水份而得以存活。而生长在石壁上的植物,它们是否只有靠吃石头过活呢
尽管这些植物多是苔藓、卷柏、瓦松之类,但卷柏、瓦松多生长在岩石的裂隙罅缝之间,借助岩石风化的土壤和水份维持生命,而苔藓则是附生于岩石的表面的。它们之所以能在石壁表面存活的首要条件,便是石壁所处位置必须阴湿,而苔藓的孢子才能附着生根发芽。另一个条件便是耐得干旱。离开这两个条件,一是根本无法生存,二是即是生发出来,经受不了酷旱的考验,也得全部死亡和灭绝。
苔藓植物有数百种之多,而附生在石头上的主要是睫毛苔和羽藓之类。由它们构成的植株群体,便是平常所说的青苔。青苔本身便是一种喜阴性植物,有的生在腐木上,有的生在阴润的墙垣之上,有的生在大树的根部,这些地方都有养份和水份供应,而附生在石壁上的青苔靠什么以为养料来伸展枝叶根须呢原来生长在石壁上的苔藓,是由于石头上的阴润湿气,才使它们的孢子得以贴附于其上萌生出来,进而伸展枝叶根须,加上一定的雨水滋润,才逐渐繁茂起来。光平的石壁,没有裂隙,没有积土,它们靠什么养料赖以生存的呢原来青苔所需要的养料全是从空气中得来,它们的植株只要在石壁上落脚之后,形成体系,便开始从空气中吸收游离的氮素及所需的各种养料。借以延伸自己的根须和枝叶。渐渐的交织成毡毯一样,将个完整的石壁或倒木包得严实不漏。青苔成长为毡体,一般需要10—15年的时间。随着新生的根须不停的伸展,原有的根须不断地衰败枯死,年积月累,慢慢地转化为腐殖性棕黑色泥土,又成了新根株的养料。生长50年以上的青苔,植株厚度可达8—10厘米,宛如一床绿色厚毡毯。它不仅耐得干旱,即是三五个月不降雨水,植株虽已枯干,但生命不止,凭借夜间的雾露,可以苟存,一旦陡降甘霖,它便很快焕发生机。除此之外,它如同海绵一样,还有一定的保水性。在一般的干旱情况下,它仍保持一定的湿度。因此,采挖人参的刨夫们,多用它来包裹人参,有时根本不须外取黑土,只是青苔的根部所生成的黑土即有一寸多厚。这么厚的腐殖土层,全凭自身根部年积月累和新陈代谢过程所形成,看来,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不要小觑这小小的苔藓,它在保护岩面免受风化,保持森林地面湿润,减少水份蒸发,调节空气,防止病腐传染方面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青苔又是鹿科动物的佳美食料。除此之外,青苔还有一个贵重用途,便是其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青苔分成许多品类。如生长在井洞四壁上的叫井苔及藓蓝,生长在墙垣上的叫垣衣或土马鬃,生长在树根、倒木及石壁上的叫乌韭、石发、石衣、石莓等等。其性甘寒或大寒无毒。可用于治疗汤火灼伤,皮肤往来寒热,腰脚风冷,妇人血崩,解小肠膀胱气滞等等。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辄 谈 园 林
世界上一切艺术都是以真实为基础的,没有客观存在的大千世界,也就没有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成功的舞台艺术家们的舞台表演,人们都夸赞说:“演得真像”。这“真像”二字就是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国画大师齐白石画的花鸟鱼虫,乍看去时,好似不太像,但仔细看去,不像中而且又真像,它挈其所画景物之精髓,达到传神入化的境地,因此被誉为神形兼备之作。至于其他艺术领域,也莫不如此。
城市建设中的园林建设,它既需要有建筑学方面的知识,还得有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更得有人文、水利、自然生态诸学科的知识,同时还得有文学和历史学方面的知识。它也是一种反映客观真实的艺术创作。舞台艺术,是客观历史真实的再观,绘画艺术,是客观自然景物的真实写照。而园林建设,则是客观自然山水景物的缩影和创造。也就是把客观实际存在的山峰、森林、江河、洲渚,花草、鸟兽集合于一个小小的范围之内,进行有机的组合和排列。使人们产生真实感,从而得到艺术享受,进而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园林建筑艺术方面,也一向是名列前茅的。杭州西湖,是以真山真水为基础而建设的园林,因此周围的山、水、林、木、草等等,都是不乏其真的,辅之以人力所为的堤、桥、楼、台、亭、榭、廊、庙……等以作补充,使人看了,不仅有一种原生纯真大自然的旷远、浑厚、淳朴、明丽,清秀的感觉,而旦还能看到经过多少人的精思苦想属于人力所为的宏伟、精湛、秀巧、玲珑的艺术创造。真可称为一个天然大公园。南京的玄武湖、昆明的大观楼,洞庭湖边的岳阳楼等,都是借助自然水域以为基础所布设的景观。陕西临潼的华清池,江西九江的牯牛镇、五岳、九华、五台、黄山等景观,都是依托自然名山所布设的风景名胜群。这些景观使人们看了,更可以领略到山之崇高,奇伟、竣险……水之浩渺、深远、旷达。北京之颐和园,北海、景山等园林,则系人造之山水,虽不尽肖原生之峻峭、回蜿、绵邈,但亦不失其为真之仿造。苏州拙政园、狮子林,上海的豫园等,集万景于一隙之地,垒石为山,堆土成嵬,凿渠为水,回环盘绕,树木参差,花草扶疏,变幻无穷,堪称大自然的缩影。扬州瘦西湖,不知为堙塞之古河道疏浚而成,还是为人工所掘,我没有详细考证,但其草木披覆,并非原生,而是人工所植,这是可以肯定的,且不说五亭桥、白塔和烟雨楼修造工艺之精巧, 但讲湖南段荷浦熏风沙洲处理之完好,堪称一绝。虽是狭小弯曲的洲渚,目之所视,只见绿青青,一片蒙茸深草,间混着密匝匝疏落落灌丛杂树,柳丝婆娑,桃梅灼灼,水天相映,有如置身北国原始的山峪水曲之中, 丝毫看不出人工造作的痕迹。 令人流连忘返。长春自由大道中间之绿化带,既有繁芜的芳草,托之以密集的灌丛,间混以挺秀的杂树,时有苍松翠柏萃拔其间,远远望去,有如来到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给人以纯真大自然的享受。
世界上未有呆板、纯一、不变,而可为艺术者,人的双手十指,有粗细长短大小之分,方成其为用,音乐七个音阶的高低穿插变化, 才构成悦耳的旋律。国画家所画之山水图画,常常是弯曲的江河岸边,水面上半浸着青青的草墩,河边既有虬曲弯弯的绿柳,崖畔上又有丛杂的山花灌丛,簇拥着挺而且直的高树,间或夹杂一些苍松古柏,雄奇者近崖危峭,绵延者重山远黛,游鸭、山鸢……无数参差错落的景物,才构成了一幅悦人的画卷。这也就是烘托客观世界的自然真实的典型。有些人,没有受过纯真大自然的熏陶,也不去学习和领略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一提绿化,不管是公路、村屯或是公园,一律栽上纯一色的杨、柳、榆、松就算完事。即是长大成林,所有的树木,亭亭而立,有如士兵的队列一样,没有高低大小粗细之分,树木形态,千篇一律,且不说这样的绿化法就生态学而论对防病虫害不利,从点缀风光而论,也是何等的单调和乏味,哪有艺术渲染之可谈!
园林建设的另一个课题,是堤、桥、楼、亭、榭、廊等之布局,也不是胡乱的造作一些就算得为名胜了。名胜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我国东北,有一个县份,城郊一个小土山上,一连建有五个亭子,又满植了一片纯一的樟子松树苗,不分阴阳高低,任何花草树木也不间混,以为如此即成为本县的风景胜地;还有一个县份,花了上百万元,围着县城修了二十多个亭台榭廊之类,用以闪灼本县古城文化光辉。岂不知它所起的作用,仅能是给国家浪费大量的资财,执事者得到一时的精神满足而已,毫无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之可谈。用一句粗俗的话来说,就是“不晓丹青强作画”所造成的结果。当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民众实用需要,在公路边上,公园里,江河岸边适当的修筑一些亭台榭廊之类,以供居民或过往行人的游憩之所,也未尝不可的。但无目的地为点缀而点缀,耗费国家的大量资财,实在是不可取的。这正如春秋时,齐景公问他的宰相晏平仲说,他要从齐国首都出发往南顺着海边到琅岈一带转一圈,以比于先王怎么样晏子说,太好了,天子到诸候那里去,叫做巡狩,就是巡察工作的意思,诸候到天子那里去,叫述职,也就是回报工作的意思,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为国君皇上,不能无事闲游。园林建设,同领导者出行一样,必须是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的,而不能凭主观盲目乱行设置。我国古代修筑的喜雨亭,爱晚亭、放鹤亭、醉翁亭、沧浪亭、黄鹤楼、滕王阁等等,大都是有一定的典故和纪念意义,才兴动土木的。近代的广州黄花岗公园、南京的灵古塔,雨花台的纪念碑,郑州的二七纪念塔,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碑等等,都是为了纪念一定的历史事件或凭吊先烈所修筑的纪念物,以此来告诫后生或教育人民,无无事而兴土木以为之绚丽者。因此,园林建设,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即为民,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而不是为了少数领导者赏心悦目而修建的。其次是园林建设者们,必须接受纯真大自然的熏陶,园林只能是纯真大自然的缩影,来源于真,真之集中,真之典型,反此的一切胡乱所造,便失去了园林存在的意义。园林的具体规格,大体是否应如顺口溜:
蒙茸芳草碧玉溪,虬藤丛灌树百异。
万花台榭半掩映,倚山松柏竞雄奇。
凭追史迹留芳痕,莫自盲目筑土泥。
园林功趣在造假,影缩纯真斯神谛。
一九八九年九月
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生态
记得小时候刚开始读私塾的时候,见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里面所画的一些插图,全都是石壁悬岩,偶而有几株树作陪衬,也都是弯弯曲曲,没有一点儿挺拔入云的姿势,因而也都不像个树样。后来看到了一本名叫《芥子园》的画书,里面除了花草之外,所有的风景图画,也全都是巨石嶙峋光秃秃的山。随之便产生了疑问:我怎么就不曾看见有这样光长石头而不长树木的山呢因为我生在那丹哈达拉岭深山密林中,四周全是原始大森林,那笔直参天的大树,除了少数嵯峨峻岭之外,没有一块山坡不长满了树的。无论大山小山,没有一处裸露着地面的。因而对所画石山一直困惑不解。后来进到城里,看见西洋人所画的画,不是蓊郁的密林深山,便是青青草地和獐狍野鹿。因而就感到特别亲切而真实。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所居住的地方与他们所画的环境相似的原故。直到后来公出深入我国内地,才恍然大悟,中国画家们所画的自然山水,岂不正是我国真实情况的写照冯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缺林少树的环境之中,连画家都没有受到纯真大自然的熏陶,真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事情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欠。绝大多数人不知与树为友,与林为朋,见了树木便想动斧头,只知道架屋烧火煮饭,不知道人与树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无论十万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垦荒建点也好,还是散民自然流动迁徙也好,人们每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开荒布点时,总不能把那里四周所生长的天然树木完好的保存下来,必得砍个毫毛不剩才算痛快。往往是没有建村以前,是一片密密的森林,建了村子以后,不要多久,便砍得枝根不留,一片光秃。连个原生纪念物都没存下来。有些人还为其大杀大砍树木制造一定理由:“要那原生树干啥?将来人工栽上几行松树不比那树好!”这种无知和愚昧,竟然还妄自摆布自然山川,真是何等可悲和可笑!他们不知道原生的一棵树木,一片树林,乃是这一个地方气候的标志,地理高程的说明,又是土壤的指示物,而且又是一个地方的水文站。看到某一个地方原生长着一片什么样的树木,对于这一个地方的气候、土质、水文等便一目了然。因此一个开发者,不注意对原生植被进行一定的保护和保留,便是毁灭一个地方的自然历史,毁灭科学的表现。为什么产生这种情况呢科学文化素质的低下是其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缺林少树的国度里,人们与树产生了隔阂,只知道种地吃饭而已。有些人表面看去也在栽一些树,那是纯粹的实用主义,单纯的为了利益的获取而植树。几千年来所造成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已不知道树木为人类生活之不可缺少,不知道树木之可贵可爱……
要改变这种愚昧的习俗,需花费多么大的时间和气力呀!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里就曾号召全国:要在十二年之内全部实现绿化,三十多年过去了,原来满是深山密林的地方反而变成光秃了。还是那些原来一棵树没有的地方,栽起了树来。结果也就出现了奇绩。其中河南省的鄢陵便是一个典型。他们由原来一棵树不见,变得家家户户都植树,房前屋后,菜都不种,也要栽树。树成了他们的保护伞。成了他们不可分离的伙伴。
但是,他们知道的,只是栽几种树而已,不知道营造更多的大大小小的树,恢复真正自然生态的全体。也是由于客观自然条件所不允许。事到如今,只可以说,无论栽什么样的树,只要多栽、快栽。对于祖国大地的绿化事业,总是一件好事。我想中国的画家艺术家们,今后画山水画的时候,是否应改变一下手法呢多画青青的山、青青的草地、清清的水、青青的树,画万紫千红的世界,把人们的精神引到繁芜蓊郁悠美清秀的,纯真的大自然中。也许能引起人们对于原生大自然的珍惜与热爱。即是对于正常开发建设也是不无好处的吧!
一九八六年六月
漫 谈 入 “伏”
每年七月中下旬进入伏季。一提起“入伏”二字,人们便知道这是一年进入最炎热的季节。
为什么一年四季非要在这个时期才是最炎热的季节呢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自冬至而后,太阳光线由南回归线开始向北移动。到了夏至,是北半球接受太阳光直射最长的一天,而后,太阳光又从北回归线开始慢慢向南移动。北半球接受阳光便逐渐减少,而南半球接受阳光又逐渐增多起来。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最热的天气,不是在地面接受阳光最多的时刻,而是要拖到夏至过后21至29天才进入伏季呢这就如同当大雨滂沱的时刻,并不是江河水位猛涨到最高的时刻。而是在大雨过后,雨水慢慢汇集形成巨流,才出现洪峰一样。这个道理,是人们所容易理解的。但是,为什么把最炎热之季叫“入伏”呢“伏”字的来历和其含义又是什么呢
原来古人观察天候四时,编制历法,也是煞费了苦心的。同时也是有其一定规律和根据的。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总起来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原质,简称“五行” (也是五种星名)而这五种原质,以其本身所具备的性质,互相生克(制),比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等,同时又将这五行归属于东、西,南、北及中央五个方位,比如木代表东方,火代表南方,金代表西方,水代表北方,土代表中央。同时,计算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往来古今为宙)间的东西南北中方位和四时更易代谢年月日时,犹如树木之有干枝(支),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代表上天,故名天干。以每二干为一组,代表一个方位。比如:甲乙代表东方,丙丁代表南方,戊己属于中(与五行之土相同)央,庚辛代表西方,壬癸代表北方;另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为支(枝的意思),代表地,故又名地支,以计时月。以一天分为十二支时(辰),一年分为十二支月。干支相合而立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共六十个不同数号以纪年月。六十年一轮回,如此演化循环于无穷。《皇极经世》一书中,对天干地支的解释说: “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皇极内篇》中说:“十为干,十二为支”。十干五行之有阴阳也,十二支者,天地之有刚柔也。”又《史记》历书注与《尔雅》释天中说: “岁阳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都说明天干地支是作为代表天地阴阳岁时的符号,相配以为用者。同时计算天时四季上下四方,又以系辞八卦(文王所画,与伏羲八卦方位不同)所定方位,各代表一个方位和时间,比如乾代表西北,坎正北,艮东北,震正东、巽东南,离正南,坤西南,兑正西。综合为八方。这样,震,离、兑、坎四卦即代表或从属于东西南北四方。同时,还要按照东西南北中各个方位的属性特征,以不同颜色归属于不同方位和季节。如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一年四季,按地球围太阳绕一周为一年,合360度,分为二十四节(中)气,以每公转运行150为一个节气(或中气),每运行900为一个变季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更替日。
综合以上各方面,以演化四时的更易代谢。比如春天是一年之初始,又是万物复苏草木争发的季节,因此八卦方位为“震”,代表东方,甲乙属木,其色为青;夏季炎热,八卦方位为“离”,代表南方,丙丁属火,其色为赤;秋季凉爽,八卦方位为“兑”,代表西方,庚辛属金,其色为白;冬为寒冷之季,八卦方位为“坎”,隶属北方,壬癸属水,其色为黑;中央戊己属土,其色为黄。因此,四季以排列顺序,相互代谢推移交替。比如,立春是冬季交入春季的节令,亦即木代水,水生木;立夏为春夏交替之日,木生火,火代木;立冬是秋冬交替之日,即水代金,金生水;唯有立秋夏秋交替之日,是金代火,因为金畏火,火克金,火与金不能相生,接替不了,因此便规定立秋前逢庚日必“伏”,“伏”即是潜藏的意思。庚(辛)是金之所属,秉秋之气,所以入“伏”,就是金气秋季伏藏之日,《历忌释》一书中说:“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唯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从夏至第三庚为三伏(即初伏),四庚为中秋,立秋后逢庚(日)为末伏。俗语说:“夏至三庚便属伏,”其根源即由此而来。也就是说,从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二十多天)开始,这时表面看来,虽然天气进入最热之季,但实则金气(秋气)已经开始伏藏了。也就是开始向着冷凉的秋季发展了。
一九七二年
漫谈“缩地之法”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神仙传》,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叫费长方的人,跟随壶公学仙术,壶公问他喜欢什么费长方说,他既不喜欢金钱,也不喜欢官职,只冀求得到一个缩地之术,能够缩短地面上的距离。可以把普天之下全看遍,就心满意足了。于是壶公给他一只缩地鞭子,想上哪儿去,只要把鞭子往地上一抽,间距即刻缩短了,即是千万里之遥,倏忽近在咫尺,顷刻即到。……这个故事,当然是神话奇谈,不过它说明了在很古以前,人们便有了缩短地域间距加快旅程速度的渴望和理想,也并不能算得是荒诞无稽的。
就世间客观现实来说,缩短地域间距,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几千年来,人们在如何加快往来之间的行旅速度,确实是想了不少法子,由徒步日行不满百里,到日行二三百里的骁骥轻骑;从用棹楫漂渡的一叶扁舟,到张篷远航的帆船……都是为如何缩短地理间距,加快往来旅游速度理想的实际发展。到了近代,由于蒸气机和内燃机的发明,缩短间距的理想,更变为现实。就拿汽车、火车来说,日行程要比人、马加快十到三十倍以上。换言之,地理的间距—一百里路程,也只能当七八里路走了。水里的舟船,虽然速度尚不及陆地为快,但最快的驱逐舰和水翼艇,每小时也能行走八十到一百二十公里,这要比扬帆顺风的艋艟快十倍以上。缩短间距最大的还要算是空中的飞机。速度最慢的飞机,时速也在二百公里以上,日行程也是两千多公里,这比人徒步行走加快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一百公里路程不过化为里把远了。如拿喷气式飞机比较,时速都在五百公里以上,最快的时速两千八百多公里以上,这比人徒步行走相差一千倍以上,简直都不能相比了。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工业的出现,火箭、宇宙飞船的速度,更是惊人得很,整个地球往来一周也不过只需几分钟的时间了。科学的成就远远地超出了古人所想象的程度,费长方缩地之法的神话,今天岂不真的变为现实了吗!
一九六七年
玻 璃 土
瑞典科学家米雷尔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发明了杀虫剂DDT,对杀虫灭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经得到诺贝尔奖学金,但不曾想,没等半个世纪过去,他这一科学发明竟变成了罪过。由于DDT的大量施用,对自然界带来的污染,以及对人类和生物界的危害,是无法克服的。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人类的文明史,又何曾不是如此呢?琉璃的发明,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伴随青铜冶炼技术而相继发明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小的。不过那时冶炼技术低,要获得成品琉璃也是相当不容易的。相传唐代日本人向中国进献琉璃缸,其大如斗,当时琉璃同玉石一样珍贵,其身价同天然水晶相匹美,只有在宫庭里或贵族中才能使用琉璃器皿。玻璃的制造,应是更晚一些,玻璃的成分主要是石英砂、纯碱、长石、石灰石经冶炼化合而成的,相传明朝三宝太监下西洋,回来携领烧玻璃人来中国,才开始学会了先进的制玻璃技术。于是中国玻璃顿贱。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玻璃不仅用于容器,而且用之于建筑,给人类居住条件以很大便利和明快。同时,随着技术的进展,玻璃的种类也在增多。玻璃在仪表、试管以及医药上的针剂盛装,应用越来越广泛。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几乎没有一项事业能够离开玻璃的参与而可以完成的。大至于宏观世界,观察和测探宇宙天体的望远镜,小则微观世界,洞察细菌微生物、电子、质子、中子显微镜的制造,以及光学摄影等……,都离不开玻璃的参与。由此可见,玻璃是现代人类物质文明应用极为广泛而不可缺少的物资之一。然而,正由于玻璃应用的广泛普遍,随之而来的便是玻璃对于自然环境的侵害和污染———它现在已成为造成公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医药上用玻璃作为注射的针剂盛装,造成了大量的璃玻碎屑的积存;饮食器具,玻璃器皿的碎破弃置;繁多的玻璃瓶容器的磕碰、坏碎和四处抛置……,最为严重的是房舍,机动车辆、轮船上玻璃门窗的应用,造成了大量的撞打、破碎、弃置……,年积月累,到现在整个有人类居住的大地上,不论陆地或江河湖海,尤其是人类聚居的城市或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成堆成簇的玻璃屑和破片,尽管有一部分较大的玻璃碎块,工业部门已进行了回收,然而细碎的玻璃屑,仍然是大量的散布在大自然的各个角落。人们下江河游泳,不慎脚被碎玻璃瓶子扎破了;由于城市的卫生清扫的大量的玻璃屑,夹杂在粪肥里,运到田里造成了田野上土地里到处都是碎玻璃屑,人们在田里插秧或栽植蔬菜苗,手脚被玻璃碎屑扎出血了;农村挖土涂沫墙壁,合成胶泥,在施工中,由于土里夹有玻璃屑,或合泥场地上有玻璃残屑、不慎瓦工们的手指扎进了纤细的玻璃碎片而出了血,红肿起来,于是不得不赶快奔赴医院,去恳求外科医生为之剔除和医治———这是目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的推移,碎玻璃的积存和散布,必然是与日俱增。田野黑土壤中二氧化硅成分越来越多,整个土壤表层都将变成为“玻璃土,由于二氧化硅的结构特性,永远不变,不能因时间的推移或风雨剥蚀而朽腐匿迹,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难消除的公害之一,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恐惧和麻烦。为了减少玻璃所造成的公害,其措施有三:第一,容器家具……,凡能用聚乙烯等塑料制品取代的,应尽量不用玻璃,减少玻璃的使用范围;第二,房屋建筑的门窗玻璃,要尽量采取小块,加以防震措施,减少破碎。同时,要建立破碎玻璃的回收制度。不仅收大块,就是碎屑,也要回收。交通不便的地方,从消除公害出发,国家应给以回收差额补贴,尽力减少扩散,防止由此而引起的公害。第三,政府要把清除玻璃碎屑纳入卫生清扫保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交通运输部门,包括火车、汽车、轮船以及旅游景点,要严格控制玻璃碎屑的任意抛撒和弃置并建立奖惩制度,乃至绳之以律令。尽管如此,整个世界的土壤,化为玻璃土的趋向,仍将是不可抗拒的,而我们的责任,是尽力设法减少土壤中玻璃含量,降低其危害程度,也就算是达到了目的。
一九七九年三月五日
(原载广州1982年2月《环境》杂志)
渤海未来将被淤平
我国民间经常述及的两个成语,即“海枯石烂”和“沧海桑田”。前一个是说明并不可能的事情,后一个是具体承认的事实,无论是世间并不可能达到的事情也罢,或是具体承认世事多变也罢,总之,人们只要假设出来的话语,便没有一样不可以变为现实的。
海枯,并不是因为海水自然干了,而是因为陆地森林地被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随江河冲入大海。形成淤积,原来是一片汪洋的地方,变成了陆地,海岂不是枯干了吗!另一方面,海水枯竭之后,岂不是变成了栽桑树的园田了吗地被破坏了,岩石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长时期的骄阳曝晒,风雨剥蚀,再坚硬的石头,也会逐渐风化变成泥土的,岂能说石不烂吗而造成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对于自然地被长期无禁限地开发开垦和破坏的结果。往时,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们不懂自然,不懂科学,凡是世界上所发生的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不知其原由,一律归结为神一一神力不可抵,神意不可违……现在人们觉悟了,懂得了海枯石烂,造成各种自然灾害的原由,并且又想出一些制止这些自然灾害的措施和办法,不仅可以知道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更可以预料到明天后天所要发生的事情。然而数千年破坏所造成的现实,要想改变它,的确也并非易事。我国黄河流域五千年前今日的黄土高原,太行山区等地:原也是一片颠连起伏茂密的森林,由于几千年人类的开发与破坏,现在已完全变成了一片光秃裸露的黄土高坡,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水土流失已达到震惊世界的地步。一九八二年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联合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证实,西北、华北水土流失情况,经黄河一条河流,年输送到渤海里的泥沙,即达16亿吨之多。长江仅次于黄河。年输沙量也在六亿吨之数。照此下去,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将是不堪想象的。仅以渤海为例,西起渤海湾,东部北起自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脚,南至山东省的蓬莱角,这个渤海海峡以西的海域,自古即名之谓渤海或渤澥,据专家们推测,公元前二十二世纪的唐虞时代,总面积约近九万余平方公里,经过四千多年的冲积,现今渤海全境剩不过八万平方公里,被泥沙淤积而干枯了的海域面积数达一万余平方公里。照此输沙量不减,渤海平均水深仅为20米,实为浅海,每年淤进泥沙,加上海河,辽河等,总数不少于17亿立方米,以平均20米深堆积,每年淤积的面积将达到八平方公里,要不了一万年,整个渤海即将全部淤塞,化为陆地。
而同时,另一方面,从内陆冲走的沃土,将给农业生产、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方面带来的损失,将是无可估量的。长江口外的崇明岛,隋以前,影踪俱无。自唐初开始显露的浅滩,仅仅八九百年的历史,已扩展成为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的大岛;位于湖南省境的洞庭湖,号称方圆八百里,原为我国第一大湖,唐代以前,总水域面积约在四千平方公里以上,由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一带无限制的开垦,人口日益密集。原生地被所剩了了,四江每年冲入洞庭湖区的泥沙,接近一亿立方米,而洞庭湖水平均水深不足十米,浑然一体的大湖,已被分隔成五个小湖了。自进入二十世纪初,即退居第二位,现今总水域面积仅剩有2800平方公里。如此冲积下去,要不了八百年的时间,整个洞庭湖将在地图上消失。其他如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等湖水都在逐年地冲积,水域面积日益减少。干涸消亡的日子,只是略长一些罢了。试想,这些陆地湖泊的不存在,不仅有伤农渔之利,同时湖面淤平了,将无以吞涵蓄纳来自长江各大河流的洪汛。如此对流域带来的水旱灾患,人类如不引起警惕,未雨绸缪,加强在各河支流上游退减陡坡耕地,植树造林,植草恢复原生地被,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未来的灾患将是无法承受的。无谓言之不预也。
另据资料证实,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水域面积4583平方公里,由于农业的开发,在入湖的各支河道开渠引流灌溉,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湖水深度已下降了一米之多,湖水面积自然就要缩小。另外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境的罗布泊。蒙语谓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的意思,古称蒲昌海、盐泽、泑泽,也是一个咸水湖,总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也是浊浪排空,一片汪洋的水域所在。由于近千百年来泊周围农业生产的开发,使一部分河流改道,无水源补给,湖区面积逐渐缩小,至本世纪五十年代已变成了一片干枯的死海。这些变化,都不是向着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方向发展的,而是酝酿着未来的自然灾害所呈现出来的不祥之兆,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全中华民族的警惕和注意吗!
一九九0年四月
大自然的复原
地球上分布着的古生物,不论植物或是动物,经过几 亿年的地壳运动变化和气候的变迁,到现在许多物种已经灭绝了。但是埋藏在地层下面的古生物化石,人们可以按照它的骨骼构成,重新组合,并按照它们生长的形状使其复原。于是人们才能得以知道白垩纪恐龙和始祖鸟长得是什么样子。人们又通过考查发掘掩埋在地层下面的远古植物的残迹,测知几千万年至几亿年前地球上生长着蕨类等原始植物的形态性状,因而也能使它们复原,塑造或勾勒出它们的形象来。一万多年以前地球上生存的猛犸象,现在也早已灭绝,人们就从地下发掘出来它们的骸骨使其复原,得知它们生长的形态及性状。至于古人类,也是从地层下边发掘出来的古人类颅骨或骨骼化石,按照同样的办法使其复原,因此才得以知道古人类的体态和相貌。自从进化为真人(即今人)以后,不论远自唐虞三代,下至明清近世,只要能够发掘完整的头骨。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不但能够进行形态复原,而且还可按照他们的颅骨、腮骨、上下腭骨的凸凹宽窄长短,复原脑形面容。比如你如果想知道秦始皇、刘邦、项羽长的是什么模样,你只要能够发掘得到他们完整的头面骨骼,科学家们便可以按照他的头面骨复原其面貌。其根据就是因为有今人为依据,通过现代人头面解剖,对照骨骼脸形相貌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因而只要有头面骨在侧,他们便很容易测知并使其相貌复原。
世界上最难测知复原的是大地的自然地貌(此处主要指的是地被)和生态。尤其在我国,由于几千年人们对于自然的开发,原始自然地貌所存无几,因此人们生活在各自的角落里,并不知道地表原始生态的面貌,因而也就不能正确的对待自然,也就无法正确的利用与改造自然。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他们误以为大地从来就是被楼台建筑所覆盖。马路上从来就是铺设着柏油、水泥和石块的。人们不知道也未曾想到在他们脚下,曾经是古木参天虎狼出没的大森林,抑或是蝶飞蜂舞万紫千红的原野。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华东、华北一带的人们,就以为大地从来到处都应是农田,山就应该是长着石头的,下雨河套从来就应该是四处漫溢和泥沙俱下的,下过雨,天晴之后,河里天然就应该是干涸见底的。生长在太行山区,人们便以为,山自古就是用来修梯田的,谁也没曾见过它们长过树林。至于平川原野,到处都应该用来种田,而不应该让它们长树长草,因此,发展的结果,平野一畦之草地不留,山岭上哪怕是一隙之荒坡、树丛,他们不以为它们存在是合情合理,反而以为是最大的浪费,必致开垦无余,方以为满足。……这一切都是多么可悲可怜的事体啊!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领略过纯真大自然的雄浑和丰厚,没有接受过纯真大自然的养育和熏陶,不知道大自然的原本面目,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全面的掌握自然之规律。什么“让大山让路,让河水倒流”等等,简直是胜于盲干和无知了。有多少惨痛的教训和经验让人们去回顾和吸取啊!为了解决对于原生大自然的认识,我国早在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苑”和“囿”的设置。近时世界各国想出了一个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办法,即将地面上现存的尚未被人们所践踏破坏了的原始森林或草野,划定一定区域范围,封护起来,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不准删伐和伤害,一寸土地不许开垦。如此保护区内的树木草类,任凭大自然赋予它们的阳光、土壤、水份自由自在的生长;兽类自由的繁殖孳生,鸟类自由的繁育飞翔,各种生物以其相互依存和克制的规律维持着生态的平衡。如此可以使人们从保护区内领略到大自然的真面貌。因而也使人们察知大自然原来满山满谷到处都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就连那旷野平地除了河川和积水沮洳之处,也满是茂密的森林。高山上生长着槲、栗、松、楸一类的树木,低地则生长着柳、杨、桤、椴、榆、桦等……;岩石裸露的崖峭间,则生长着岩蕨、石苇、瓦松、卷柏、杜鹃、岩高兰等。低地则生长着薹草、马先蒿、睡菜、羊蹄……一类的植物。大自然依据土质、气候、温度、光照之不同,按照地势等高线分布着各种植物的群落。鸟兽各以其生态物性取食,无处不是动物资源和特产资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森林的定义是什么仅仅把它看成是木材的基地,那就太片面了。它的正确答题,应该写作:森林是多种资源的宝库。这宝库要靠原生地被来养育,那种以为仅仅多栽上几棵树,尤其是栽纯一种树,就可解决生态的平衡,实在是没有根据的。在自然保护区里,或是原生地貌尚保存完好的地方,天降大雨,河水仍然是清澈的,因为地表全是青苍的草木所披覆笼盖,没有泥土冲蚀,人们不知道什么叫山洪……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原生地被所形成的生态环境,互为护佑,互为生发,即是山间谷地,适当的距离,设置一些村落,土地开发是有限度的,不能因人类的开发而造成林毁山空,岩石裸露、涯岸崩塌……如此同那些过量开发的地区形成鲜明的对照,于是人们便从醒悟中了解到如何的对待开发,如何的对待大自然了。大自然已破坏了的地方,地貌虽然能够复原,而自然保护区和人迹稀少正在开发的地区,都可以算做是自然大地之复原。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与存在的重要意义也就在于此呢。
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设置和管理,都十分重视,就连原生地被拥有最多的苏联,(今独联体范围)仍然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而且面积都是很大的。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达到—百多万公顷,最小的也在20万公顷以上。我国地少人多,原始自然地被已濒枯竭,尽管如此,我国在现存的原始森林草原的基础上,建国以来四十余年间,也建有各类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四百多处,最大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都接近和超过100万公顷,最小的自然保护区,却只有几千公顷。范围过小,形不成独立的自然生态体系,只能是专项的封护。尽管这样,它仍为人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自然科学教材,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保护资源、爱护自然的重要性,也可以使人们领悟到破坏资源,破坏大自然,过量开垦土地杀灭资源的危害性。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目前仅限省级,如能扩展到县一级,每个县都能封禁保护一块自然之土地,即是已经被破坏了的自然山川地被,保护起来,那怕是500一1000公顷大小的地方,即是不能保存一个完整的动植物生态体统,加上人工移植和引入,也可以使本地即将灭绝的物种得到保存和繁生的机会。它也将起到一个自然大课堂的作用,向人们呼唤着:全国的同胞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的珍惜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正确的利用与保护大自然吧,
一九九O年九月
春卉杜鹃秋开花
一九八八年九月中旬,我们一行十余人前往那丹哈达拉岭的东北端坨窑山考察,在岭脊上发现了许多丛生着的达紫香(兴安杜鹃)花,艳然怒放。在一株很大的花丛间,同行的张良同志逐枝的查点,那丛花枝,一共开了一百八十多朵花。本应是春天开花,为什么在霜野晴空的秋天里绽放花朵呢当时不明白是何原由。经过长时期的观察研磨,最近才弄明白了。原来这些花木,春季花期已过。经过了漫长的夏秋两季的生长,又形成了明年的芽苞(蓓蕾),由于秋季气温偏高,加以雨量充沛,使一些面阳的杜鹃花蕾,误以为春天来临,而提前开放了。这些开放了的花枝,谢落之后,由于天时关系和营养关系,芽腋间本年即不能再形成蓓蕾了,而明年春时,即不能再开花了。
那些秋时未开过的蓓蕾,明年春时,仍然可以开花。这是杜鹃花的情形。其它早生木本花类,也有这种情况。但仅仅是花木还无关紧要,如属果木,问题便严重了。苹果,桃、李、杏……等果木,如遇暖秋,也有秋时开花的情景。凡是秋季开花的花蕾,明年春时即不能再开花了,因而也就不能孕果,实际就是一场灾害。果木秋时开花的原因,同木本花类一样。是由于逢遇暖秋气候,秋雨充沛,果木根部水份充足,这是主要原因。另一种根源,是因为果树下(摘)果过早,因而形成的翌年的芽苞也早,加以地势朝阳,积聚的阳光偏多,气温高,促使秋时开花。防止果树秋时开花的措施,气温高低是其客观条件,为人力所不可扭转的;主观条件,即是摘果要适时,不能过早。另外要适时修剪枝丫,清除树杆周围的杂草护罩,尤其要及早涂刷白灰,除了防虫防病之外,尚能减弱阳光辐射,使其保持清冷环境中。除此之外,当是别无他策了。
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闲话红松的耐庇荫性
当你走进森林,看到那些遍布岭峰沟壑里的树木,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千差万别,有的挺拔而立,有的蓬松如伞盖;有的则虬曲而杈丫;有的高触云天,则有的却匍匐在地,但是尽管形态千差万别,但它们生长性能则是同一的,都得扎根土壤,吸收水分养分,向上挺身而生长枝丫,或向侧旁横展碧翠,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幼小的植株在向上或向侧挺拔展进的时候,都需有一定的阳光和生长空间。如某树向上或向侧旁展伸枝叶,因它树的繁密枝叶在上面或在侧旁遮挡阻截,不露一点空间或不透一丝阳光,这时,这株正在挺伸的树木的主枝或侧枝的生长点,便因失去空间和阳光而慢慢地枯死。如主枝上空享有阳光和空间,侧枝全部被荫郁所覆罩,这样,整株树木,还可以挺拔而生长,仅是侧枝枯死;如主枝生长点上方,遇到荫郁和压抑,只剩侧旁的空间,则只能向侧旁伸展枝叶,变成一株无领导干的无头之木,换言之,即变成一株虬曲的废材了。有的树木,顶层无伸展之空隙,不接受一丝阳光的照射,侧畔即是再有空隙和阳光,它也要整株枯死的。即是最耐荫屁的云杉、冷杉,遇到上述情形,也无例外。最具挺拔而耐得荫郁阻截遮庇不影响其生长的树木便是红松。红松不但是一种耐酸性土壤,耐阴湿潮润的树种,可以在海拔不足一百米的平展地带生长,而且还可以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坡或终年干燥的石壁悬岩上生长。同时它又是不惧荫庇和在它树伞盖之下,可以挺拔生长的勇士。一颗红松种子撤落在一块郁闭度很高的杂木林中,当它破土而出之后,尽管阳光不曾微露,各种草木又是那样芜杂和荫庇,但都阻截不了它的挺拔生长。尽管条件十分苛刻,不得不使它放慢了脚步。一分一分,一寸一寸地生长,当它得到一点宽松的环境时,便挺身而起。它的生长点遇到它树的伞盖和荫庇时,它可以穿过枝叶的空隙而向上伸展。尽管一年中,只挺起一个节层,最多不过七十公分,最少只能拔起三———五公分,它挺拔向上的决心,是毫不动摇的,直到它出人头地,凌驾在群树之上的时候或挺拔而起寻找到空间阳光充足的境界时,它便可以逐渐大展技艺,伸枝展杈,与侧畔其他树木大相径庭。因此,在那颠连起伏万树竞茂的山林中,红松树竟可以成为群树之冠,这和它具有挺拔耐得荫庇的特性所分不开的。但是红松树的最大弱点,是耐不得碱性。它必须生长在山间自然形成的腐殖土中,底层是酸性的白浆土或黄粘土。如将红松移栽到公园,城市街道、住宅四周则必须将原土全部挖掉,换之以酸性腐殖土,并加以庇荫(或用木板障遮其阳面),勿施人畜粪尿浇灌,勿使居民区街道沟渠中的污水渗入,勉强的可以存活,否则,它很快便会死掉。有许多机关单位或住宅门前,到山林中挖取率直强健的红松树苗,拿回来绿化庭院,结果劳民伤财,全都不能成活而付之一空。这无异于屈尊一位雄武的将军,让它来做奴仆之事。直言之,是有眼不识泰山,焉得以有成乎!顺抄鄙人一首《咏红松》的乖体诗,以抒其意。敬祈读者诸君悟之。
漫扫苍穹净无埃,凌空飞鼠凭去来。
曾经风雨耐霜雪,根从抱石碾翠苔。
甘合蕨薇拱碧落,莫负抚云揽月台。
一任瘠土山野种,不肯玉阶巷里栽。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几种花草代香茶
茶叶是人们公认的最佳尚的饮料,这不仅因为它富有几多的醇类、酯类和咖啡因、茶碱等成分,使人饮后能提神爽志,而且还富有人体各器官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因此,茶在诸饮料中位居榜首,这已经被全世界各国所承认。位居第二位的便是咖啡,其次是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除了这些着名饮料之外,有没有其他还可以代茶饮用的物品呢有的,在东北偏僻的山区或乡间,旧时代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下,除了富豪宦贵人家可以喝到茶叶之外,贫苦的劳动人民,无钱去买茶叶,更不要说咖啡同可可了,甚至连咖啡、可可的名字都从未有听到过。但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他们选择了许多种树木和花草的嫩芽嫩叶和花卉,用来代替茶饮,不仅取之捷便、省钱,而且气味芳醇,同时对人身体健康还大有补益。它既符合历代药书所着原理,而且又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科学创造。代用茶饮的品种,计有青柳,即早春柳芽,主要是垂柳,钻天柳、朝鲜柳等的刚萌生的嫩芽、嫩叶,采集下来,用锅蒸过,然后置阳光下晒干后饮用,味微苦而有清香;第二是野刺玫嫩芽叶,采之,用同样的方法调制,饮之其味醇芳;第三是野刺玫花,采集后阴晾干,沏水饮,同时亦可放在已调制好的野刺玫芽叶中,既芳醇,又非常适口;第四,是胡枝子嫩芽,方法同上;第五是暴马子花,即暴马丁香花,采集后,略蒸之,晾干,饮之,其味芬芳隽永;第六是椴树花,采集与调制同暴马子花,其味甘甜、芳香如蜜;第七,石竹花及全草,采之,阴干即可,其味清香;第八,是挖参人从高山大岭的石壁悬崖上采集的石苇,阴干后,可代茶饮,不过这种东西,经开水一泡,散发的气味,不是芳醇,而是浑厚,并有一种如同海带菜的腥味,并不难饮,但大多是治病时饮用;第十,早春路旁的萹蓄嫩芽,晒干后,沏水饮,气味清醇。第十一,是荩草。《诗经》中谓之“篆竹”,《尔雅》郭璞注中渭之“菉”。又名“鸱脚莎”生于水湿处,阴干后,可沏水,代茶饮,味也很正。第十二种,民众称之谓牛心茶,因为这种草的花苞,犹如牛心,因此得名,正是在它含苞待放时采之,上锅蒸了,晾干,沏水饮,既醇厚,又芳香,有如江南隔年绿茶一般。牛心茶的学名叫红旱莲,属藤黄科,是多年生草本、叶椭圆形,对生、花黄色、五瓣,花瓣向左半卷斜曲状。株高80一100厘米。生于杂草甸中。
以上所介绍的是十几种主要的代茶饮料,实际民间代茶饮用的花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只说,民间这些代茶的饮用品,虽则来自民间,经过药理分析,没有一种不符合科学的。没有一种饮用品不对人有益的。就拿柳芽来说,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已入药,现代医学剖析,柳芽中,除了含鞣质之外,还含有大量的碘。历来都用于清热、利尿、解毒,痧疹透发不畅,乳腺炎、牙痛等。柳花还有祛风,利湿止血吐血、咳血的功用。胡枝子,即俗说扫条,属豆科植物,它的茎叶,含柳皮素,山柰酚,三叶豆甙,花青素等。具有降低血胆甾醇,可治慢性肾炎、清热润肺,利水通便,肺热咳嗽,鼻衄、淋病等。荩草具有止咳定喘,止惊悸,还能治一切恶疮;萹蓄,俗名扁竹草,它含有扁蓄甙,槲皮甙,儿茶精,没食子酸,咖啡酸、绿原酸、果糖,葡萄糖、蔗糖……等原素,味苦、利尿,无毒。具有降低血压和抗菌作用,对子宫具有止血作用。古人曾用以除小儿蛔虫。有人说,多服耗精气,不知是否合乎道理。
石苇,属水龙骨科蕨类植物,含有黄酮类,皂甙、醌类,鞣质,酚性物质和各种糖,具有清肺、泄热、止淋,治气管炎、平疱、痈疽等;石竹具有清热、利水、益肾等功用。暴马子花、椴树花,都具有解暑、清心、开胃作用。至于牛心茶一一红旱莲,含有大量蛋白质,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挥发油、槲皮素等。具有止血、败毒、清肺等功用,并治头痛,吐血、跌打损伤、疮疖、治胃气病,痢疾等。民间多用它治肝胃气痛,而且是很有效力的。试看,这些民间选择的代茶饮用品,岂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尝试总结所取得的科学成果吗!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五日星期日
塔 儿 头 考
我国的山水画里,常常在江河岸边的浅水中,画有几个黑色圆形的土墩,上面密生着薹草,给画面增加了几分纤巧和生的气氛。这黑土墩是什么,怎么可以在水中独立而不毁呢住在内地开发已久的地区,人们很难料想到这黑土墩是一种什么物质构成的,并叫什么名字其实,用普通官话来说,它叫薹草草墩。用东北土话来说,它叫塔儿头。是草根盘结而成,里面并没有土。这种完全用草根盘结得缜密的塔儿头,究竟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呢原来这塔儿头草长成的草墩,是在江河港汊或水隰处,由开始生长不太多的小簇薹草,因遇有水漫,薹草为适应生存,只得相互纠结,并进而将根部抬高,以达到生存之目的,随着根部的伸长和密结,草墩逐渐由低到高,由小到大,通常在三十至五十公分高,最高可达一米。直径在三十至七十公分左右,逐渐变成一个浑圆形的突起之物,一个个不相联接,独立生存,而且很密集,一个连一个地成片生长。在江河汜汊中,较浅处,几乎遍布着塔儿头。有时在长期积水的低洼草甸中,成几里地的排列着塔儿头,遇有阜岗处,塔儿头不能生长,低洼处,几乎全是塔头。因此俗称为塔头甸子。为什么叫塔头或塔儿头呢因为它生长如塔似头,因此俗称塔儿头。《吉林通志》谓:蒙语把刚能站立挪步的小儿叫“塔儿图”因为人踏在塔儿头顶上穿越水湿地,站立不稳,东摇西晃犹如小儿行路一样,也许因此而借比喻叫塔儿图,说常了演化为塔儿头。这种把“塔儿头”一词译为蒙语“塔儿图”音转的说法,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这里单讲塔儿头的成因和生长状况,再说它的分布情况。我国内地低湿平地,江河汜汊,水湿处,原也遍生着薹草草墩———塔儿头,由于开垦已久,低湿处全开垦成农田,积水不见了,因而薹草草墩不适宜生长了,因而便自然枯死消失。少数泛滥地即是存有积水,也由于人迹往来频繁,加以水质污染,不适宜薹草草墩生长了,便自然灭绝。在江南人烟稀少的河川或少数汜汊处,还少有薹草草墩的生长和分布,而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北地区,如今已见不到塔头的影子了。我国东北的辽宁省与吉林省区,原来未开发前,江河两岸,汜汊处及水湿地,无处不是塔儿头,遍地生长着薹草草墩,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的开发,水域不断退缩,因此,现今所能看到塔儿头连片的地方,已是为数不多了。现时塔儿头分布较多的地方,是黑龙江东部滨临乌苏里江及松花江下游和与黑龙江交汇地带,仍然分布着大宗塔头甸子,凡是生长塔儿头的地方,无不是存水的低洼地或与江河连通的泛滥沟洫之处。因此,春水汛期,人们常有在塔儿头甸子里抓鱼的情形,也正因为如此,又常是游禽鸳鸯、野鸭和涉禽苍鹭、白鹳、仙鹤等游憩和觅饵的场所。只要水不干涸,而塔儿头即常存。在平坦的积水地中,只要未开垦,便有塔儿头的生长和分布。塔儿头的生长,也是根据积水深浅而定高低,比如江河汜汊处,经常漫水,水较深,而薹草为了要超出水面生长,因此所盘结的草墩———塔儿头便高,低平的草甸子里,积水较浅,因而塔头生长的便小,也矮。凡是长年不流淌的季节性河流较普遍的生长着高桩塔儿头,而是河中存水,过河时不需船只,只要手持一根长拄棍,踩着塔儿头,跳跃前进,如同舞蹈一般,颤颤微微地便可登上彼岸。但是,如技术不高,也会失足落水,沉下去,浅则没膝,深则没腰。水再深时,便须佐舟楫,即不能踏塔儿头舞渡了。常常由于农业的开发,先是开沟凿渠排水,积水宣泄了,三、五年后,一般低洼甸子里的塔头薹草便自然灭绝。有时不等塔头自然灭绝,便用人工使锹砍除。尤其是较高的塔头,在冬季里,内中含水已成冰砣,用斧头一劈,即成两半,再用两斧子,连根也一起砍除了。砍掉的塔头,有的运至田中沤肥,也有的待晒干后,用火烧成灰,肥田。缺林少树地带,也有用塔头烧火做饭的,远比内蒙、新疆等地用牛粪为炊的火苗为强为高。代替了煤炭和木柴。被砍下来的塔头,尤其是江河汜汊中生长的塔头,一点泥土不带,状如海绵,又可以割成小块,进行种子试芽,因为它保持温度,蕴含水分,试种特别理想。还有的用它培育瓜秧苗,生长出来连同塔头块一起栽进土中,不须缓苗,可以加快瓜菜生长速度。作到提前上市,提前成熟。因此,塔儿头,并不完全是废物或在画片中充当观赏物。塔头对于汜汊的水土保持,免除洪水冲刷,还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刷洗干净的塔头还可以经过人工修整当坐墩,软绵而且富有弹性,不亚于蒲团。有的江畔钓叟用塔头作为睡眠时荐首之忱垫,松散而有弹性,上面覆上一层毛巾,丝毫无挠刺之感。……塔儿头,岂不可以说是东北边疆的一种稀世之宝嘛!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六日
树 将 扒 人 皮
记得一九五八年十万官兵转业北大荒时,牡丹江农垦局,出了两个刊物,一是文学性质的《北大荒》文艺杂志、一个是《北大荒画报》。 《北大荒画报》除了刊登一些有关垦荒建设的连环画之外,还有水墨画和版画,主要是反映祖国边疆秀丽山川景物以及垦荒战士们的热气腾腾的战斗生活场景。尤其是当时的套色木刻版画,竟风靡全国。且不去说它艺术水平之如何高超,只讲当时着名的版画家晁楣、张作良、徐楞、郝伯义……等人所画的白桦树,根部以上段,大都是黑褐的斑痕,当时我很纳闷:白桦树的外皮,通体是白色的,为什么画家竟尽全画的是一些被剥了皮的白桦树呢仿佛不把白桦树根部画得斑斑剥剥黑褐一片,那便不是白桦树了。有一次我去虎林参加《北大荒文艺》编辑部召开的文学探讨会,休歇时,我曾去问过画家张作良先生:“白桦树全是白色的,你们的作品,为什么全画成了被剥了外皮的白桦树呢”张作良先生说:“画家和作家一样,是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否则便不真实了”。他接着说:“你见到的白桦树林,不被剥皮的能有几棵”张先生一语说服了我。试想,在我们中国,凡人迹所至,哪块白桦林,不全被人们剥去了外皮白桦树为什么被剥去了外皮,因为白桦外皮,除了可制做箱具器皿之外,如同松明一样,可以引火,因为它的外皮含有大量油质。当引火物,特别喜欢着,因此,凡是靠近山林的村户人家,无不去剥些白桦皮来家,以做引火之物。剥白桦皮,都是在春天进行,当春暖花开之时,白桦树正在刚刚放叶的时候,浆气十足,外皮与木质易于脱离,这时,人们持着斧头或是刀具,只要顺着树干砍上一条口子,那白桦树的表皮,立刻便反卷起来,自己便剥落下来……按理说,如果明白树木的生长特性,只将刀刃轻轻地划开白桦树的表皮,而不伤其里层———韧壁部和形成(木质)层,外皮虽然被剥去,但形成木质的内皮未伤,经过两三年的恢复,虽然斑痕尚在,但内层仍可生成一种粗糙的外皮,对树木生长,无大损害,只是外观有些锉糙罢了。但是问题就在于所有的剥皮者,全不顾白桦树的死活,举手就砍,伸手就剥,直将白桦树的内层乃至木质部分都砍成了口子,树皮被剥落之后,暂时还可以存活,但是那树木的韧壁部和形成层被砍伤的部位,再也不能生成木质了。因此,其余部位每年仍能生成一层木质,被砍伤的形成层已经死去。这样,其他部位,树干年轮逐年增加,而砍伤的部位,便形成了一个凹陷的大疤痕,这样,失去外皮保护的木质,经过风蚀雨渍虫蛀,便渐次朽烂,因此,每当狂风大作之时,这些被砍伤的树木,常常是成片的折倒。一株好端端的大白桦树,经过几十年的生长时间,竟化为一株低效用的薪材,而大多数则是朽腐山中,化为无用之物……那些滥肆砍树剥白桦树皮的人们,还自以为得计,浑然若无其事,其实他们已给国家给大自然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和伤害,简直是罪恶!这如同那些破坏国家建设,偷窃国家的财物的罪犯有什么区别因为居住在林区,已成习惯,浑然不觉罢了。加上林区管理松弛,直将这些破坏森林的行径视为平常。实际,人们如真有爱国爱林之心,用什么不可以引火呢将木柴劈得细小一些晒干,只要一把草或一个废烟卷盒,便可引着火,为什么却偏要去剥树皮呢我也曾见过一些人,在内地连草都无处割,而到了林区,同样也要图方便———大剥白桦皮用来引火,人之不知自觉自悟竟至如此!大半是一九六五年前后,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视察伊春等林区时,发出质问说:“按理讲,哪儿人多,森林应该保护得更好,为什么哪儿人多,森林竟被破坏得更严重”问题不很清楚吗就是人们不自觉地破坏。因此,治国之道,法制是不可缺少的。古人曾说谨行自律,唯君子能之,而对于那些无视国家和社会公益的小人,则必须齐之以刑。所以说,国家的管理人员的责任,也即在于此。由于国家法令的弛禁,剥白桦树皮,仅是破坏山林的一个部分,而剥鲜活的黄檗罗树内皮卖药,更有甚于此者,黄檗罗树内层黄皮被活剥,鲜水直淌,过不了几天,好端端的一株大树便奄奄死去,自进入本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之初,全东三省的林区,黄檗罗树几乎被劫洗一空,简直是一场浩劫,还有伐活杨树采冻青(槲寄生),偷伐椴树做菜墩,这株有漏节,伐倒弃置山中,再伐另一株……人类为了索取财富和享用,给森林带来的危害太大。在南方入药的树木更多,如杜仲、桂皮、秦皮、桑白皮……等等,也都是要采用鲜活的树皮入药,如采之有方,待树木成材之后,伐之而后将皮尽全剥将下来,既不损于木,又物尽其用,即是在北方林区,如果行之有方,哪宗入药的树木,不可以做到科学地利用呢关键就在于人们的觉悟太低,唯图个人眼前一点私利,而不顾国家的长远之宏利!呜呼伤哉!
相传,从前孔夫子有个弟子叫高柴,他热爱自然,曾以不践生,不无故折一棵花草树木,人们反而把他视为“愚”,实际我们国家,真是多么需要这样千千万万的愚者呀明朝人冯梦龙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今古奇观》里,有一篇题为“灌园叟夜逢仙女”的故事,今人将它编成了电影,名《秋翁遇仙记》,说的是一些无赖公子哥们喝醉了酒,将花园里的牡丹拔折,弃置满地,秋翁将被折弃的花枝,又栽植起来,日夜护守浇灌,终于芳菲满园,秋翁又得到了牡丹仙子们的报赏和护佑……这也许是有些神话色彩,但是我奉劝每个人都不要把杀灭自然万物等同儿戏,动物有灵性,而树木花草也是有灵性的,仅是人们用肉眼无法测知罢了。据国外报道,当人们操起斧锯要摧倒一棵大树时,那树木也有哀伤,创痛啼号的微波反映,只不过它无以发声而已。树木也有灵性,知恩知仇……因此,每个明理的仁人君子们,不要唯利是图,将一切草木视为可欺的哑叭,任意地作践它们吧!你护佑自然万物,自然万物,必护佑你。人剥树皮,树将必剥人皮。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滨绥铁路线即有一个名叫“神树”的车站,当初就是一株神树救护了一个山民的故事。365现金卡_beat365体育登陆网址_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永幸村有一位名叫张敬发的猎民,抓了一辈子野物,剥了一辈子山皮,最后他临死前竟精神失常,操起刀来,将自己的肚子剖开,吼道:“又抓到一只猞猁,快开膛!”及至赤脚医生将他护送到县医院治愈之后,回到村子,夜里又将自己的肚皮扒开,终于一命呜呼了。难道不是报应吗近年据传伊春林区某一采伐退休工人,一生中采伐各种树木,累至万株,一天他的儿子在山上砍树,被树砸伤,老工人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树神大仙将他拘去拷审,说:“你一生伤树为生,念你非图私利,且都是成树,恕你无罪,现今你儿子接班,不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暗地里与奸商利徒们勾打连环,偷盗珍贵幼壮树木,图谋财利,岂不可恨,我已禀报上苍,将押他至十七层地狱伏罪……醒来原是一梦,浑身沁出冷汗,自忖:我这一生伤的大小树木无其待数,儿子又盗伐珍贵幼树捣买捣卖,实是做恶,于是他买了一些香纸,跑到山神庙去祭奠了一番,决心惩已前愆,赎己往过,从今再不伐一株树,并立誓补植两万株幼松,以补自己多年对森林所造成的伤害,并请求恕子往咎,病好之后,一同来造林护林、将功赎罪……这位老工人身体力行,一年竟栽了五千株树,不到四年时间,即造了二万多株树木,他儿子的伤势也治愈了。一天夜间,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那树神对他说:“如今你的往过已尽赎,你儿子也痛改前非,将获特赦”!并劝告他说:人生在世,以善报善,作恶恶报,不是不报,时机不到!这个老工人从此精神压力已完全消除了……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也并非虚构。不谈鬼神,但讲实际,人类杀灭自然,剥树木的皮,树木也要剥人的皮。古人曾说:“草木者,山川之毛发。”你将毛发全部剥除,到处变成一片光秃,将大自然一扫而光,岂不也得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吗诸如我国陕甘晋等地,几千年来人们将树木斩尽杀绝,如今得到的不是旱灾,便是水灾、风灾、雹灾……,今时的苦瓜恶果,岂不是先世肆无忌惮地毁砍树木杀灭自然所埋下的种根吗?
一九九六年九月六日
苦 蘵 与 酸 浆
在东北地区有一种奇特的水果,名字叫“菇娘!!”或“菇茑”,果浑圆形,乳黄色,有手指肚大,但味道却很甜美。这种水果,不须包装;便很卫生,因为它的花儿谢落时,从孕果开始,萼片便包罩在果儿的周围,果儿膨长,而宿萼也随着长大罩在外面,有如悬挂在枝杈上的一个个小灯笼,又像是倒挂着的六角形霓虹灯。因此,有的地方又把它叫做“灯笼果”。果儿从青时起,便有一些小姑娘们摘来,放在嘴里用牙齿抵着,用舌头翻动着不停地发出吱……咕一一吱……咕的音响,以做游戏。我对菇茑的印象,还是起自童年,记得,我跟随邻家小伙伴牟金洲乘舢板船,去他家的农
田,那田紧靠在乌苏里江的边岸,休息歇晌的时候,在他家扛活的孙打头的把我们领到甜瓜地里,饱餐了一顿甜瓜之后,又把我们领到瓜田边上两垅菇茑地里,只见那熟透了的菇茑,在枝上挂着的,掉在地上的,黄呼呼的一片。孙打头的让我们拣起来吃,一种特殊的香气,真是又甜又鲜美……从此我便对菇茑有了深刻的印象。农村里人们在田园边上栽上一垅两垅姑茑,果熟时不需摘,任其自落,只等下霜前,到菇茑秧下成筐的拾拣就是了。
菇茑的种类很多,还有一种大型的,形同小西红柿和土豆铃铛那么大,果熟了是青浅紫色,外面的罩灯笼—宿萼,也是青绿浅紫灰色的,这种菇茑,味道也甜,吃了之后,有一种如同土豆铃铛一样麻辣的感觉,……大半是因为它含有龙葵碱的原故吧。都说这种大菇茑,是从老毛子地方传来的。就是黄菇茑,我原也误认为是从外国传来的 哩。直到最近,我查阅资料时,才发现菇茑原是我国固有的一种植物。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大辞典,名叫《尔雅》一书里即有记载。称菇茑谓“蘵或黄蒢”。《尔雅》郭璞注中叫“蘵草”;《本草拾遗》里叫“小苦耽”,现代的 《江西民间草药》一书中,叫菇茑为“灯笼草”;“鬼灯笼”;《广东医学》里叫“灯笼草”;《湖南药物志》中称谓“响铃子”,“响泡子;《上海常用中草药》叫“绿灯”……而它的真正学名叫“苦蘵”属茄科植物,原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 自生于山野间,经过长时期的人工移植栽培,它已成为一种重要农作物和园果了。它的果实含有几种维生素、果糖、磷、铁、钙,氨基酸等,富有滋补和营养,有用来制菇茑果酱,罐头的,也有用来酿酒的,其味醇芳。
苦蘵全草和果实又是一味名贵的中草药。《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中说:“其味性寒,味苦,无毒;《上海常用中草药》说; “性酸、平”。经过现代医药剖析证明,苦蘵中主要所含成分为酸浆果红素,即玉蜀黍黄素,棕榈酸酯等。主要功用为:清热,利尿、解毒。治感冒,肺热咳嗽,咽喉红肿,龈肿牙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等。可谓清散解毒,无病不能治……凡内用,则煎服,外用则捣烂敷之患处,或煎水含嗽、熏洗。牙痛,则以果含痛处。具体服用时,还必须听从医生的嘱告为妥为宜,本文只介绍其应用常识罢了。
还有一种,萼皮及果肉均呈红色的大菇茑,植株宿萼及果均较苦蘵为大,东北民间都叫它为“大红菇茑,”它的学名叫“酸浆”,同苦蘵不过是同科同类两个不同品种而已。 《尔雅》一书中叫它谓:“葳”或“寒浆”。 《本经》一书称它为“醋浆”、“苦 ”、“苦蘵”。郭璞《尔雅》注里称渭:“酸浆草”。《唐本草》叫“灯笼草”,《嘉裙本草》叫“苦耽”,《救荒本草》叫“灯笼儿”,《柳边纪略》中叫“红娘子”;还有一本叫《厄言》的书里叫“红姑娘”,《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里叫“花姑娘”。连同苦蘵,东北人统称为“菇茑”,本源也许就来自此处。
酸浆果味苦, 经霜后,略带甜味,儿童们也常食之。
酸浆同苦蘵一样,在我国很早就已入药。《本经》说;其“味酸、平”,《名医别录》说:“寒、无毒”。《唐本草》谓:“味苦、大寒、无毒”……主治清热、解毒,利尿,热咳、咽痛、黄疸、痢疾、水肿、疔疮、丹毒等。经过现代药理剖析证明:酸浆全草及根、果所含 成分为多种酸浆苦素,木樨草素、葡萄糖甙等,有抗菌作用,尤其对抑制绿脓杆菌功效最着。并能医治杨梅疮,中耳炎等。实际酸浆与苦蘵的药效基本相同,无大差异。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 “酸浆利湿、除热,除热故清肺止咳;利湿乃能化痰治疸。……《本草拾遗》中说: “天灯笼草,主治虽夥,惟咽喉,是其专治。……”可见酸浆与苦蘵,即黄菇茑与红菇茑,都是治咽喉肿痛的灵药,当是无疑的。
一九九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爱护自然环境
人类生存在世间,与其他动物不同,即除了有吃有穿有住之外,还要有个优美的自然环境。换句话来说,就是美好的自然风貌。美好的自然风貌的取得,要求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自然的提供,二是靠人们自身来保护和创设。没有人类的自身对于客观自然风貌的爱护保持和创设,即是再好的自然风貌,优美的环境,也经受不了人们盲目的践踏和破坏。最近听到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说,他近年因工作需要,有机会去北朝鲜作了一次暂短的旅行和访问。他说,北朝鲜经济生活确实困难很多。但生存环境,十分美好。人们都知道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从不肯无故随意伤害自然环境,他举例说明,常常是为修公路,前面遇到一条翠谷或一株古树,人们宁肯将路线调整绕行,也不肯将这美好的风景破坏。这是多么看来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实则是体现了一个民族高尚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我国古代,人们也是很着重保护自然风貌和爱护生存环境的。从我国保存下来的几多的大好自然园林和名胜古迹,就证实了这一点。从我国几十万首古诗中,不乏讴歌和倡爱佳胜的自然山川景物和优美的生存环境的。听其唱咏,足见其爱心。但是,随着我国几千年开发建设与破坏,人口的不断增加,战争灾疫频仍,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饥寒交迫之中,那里还顾得上自然风貌的鉴赏和爱护。尤其是自进入近代之后,外帝入侵、军阀混战,持权柄者,多是鲁夫和莽汉。山川任他们随意摆布,说怎样开山就怎样开山,要怎样砍树就怎样砍树,要搞一座什么建筑,就只考虑建筑本身如何重要,置其他一切生态环境于不顾,因此,哪里还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可言。现在我们不妨从西洋的自然画卷里,可以看到多少优胜的原始自然景观,而中国人的画卷里,除了裸露的岩石,耸入云天的高楼,别无其他。
人们长期处于自然风貌已大遭破坏的环境里生存惯了,已不知什么是应该珍爱的自然景观,大多数人只以为有吃有喝有地方住就行了,什么自然景观与我何干
凡进行建设,即将原有的自然物视为寇仇。综观我国的自然山川,无处不是千疮百孔,除了原始自然保护区还能保持有限范围的完好自然景观之外,可说大多数地区无处不被啃啮得支离破碎。一个城镇随便就在侧畔的山上放炮取石,一个村子就只顾就近砍树揭去地皮挖砂;……完全不从维护自然景观考虑。这不是说不要开发,不要建设。例如国家修筑铁路,开采矿山是大宗项目建设,大的自然景观,要考虑保护或绕道而行。小的自然风貌,即不能全然顾及了。而对于一个县域,一村之中,挖砂、取石,是否应选择僻静处,不伤外观,不伤大体的原则去进行;不能自由放任。目前的状况,是与整体国民素质、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有直接关系。我想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更应该能做到。我国与欧美人口稀少的国家相比,自然景观自然地被已是少得可怜,岂不更应该引起全体国民的重视吗关键就是要有爱护自然风貌的意识。在我国许多人已不知道自然风貌为何物。他们只以为身旁光秃的石山、梯田, 用水泥石块修成的笔直的河道……就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这是一种缺乏,也是值得可怜的。普通百姓无珍爱自然风貌的意识,尚且可以原谅,作为国家各级领导人员缺少爱护自然风貌的意识,危害就大了。因此,我想没受过原始自然风貌养育熏陶的人,是一种缺欠,但并不可怕,可以到自然风貌完好的国家、地区去领略去见识一番,进行比较对照一下,优胜劣弊,自然就明白和分晓了。再领导群众进行工作的时候,除了有开发建设的意识之外,又增加了一条爱护自然生态和爱护自然风貌的意识。两个文明建设,岂不就更加完美无缺了吗我们开发建设,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富饶强盛,但离开“美丽”二字行吗爱护自然生态和自然风貌,就是既富饶,又美丽,这才是完整的。因此,我想国家对于政治经济的管理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是对的,但保护自然生态,爱护自然风貌,也应该法令化。并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认识,才是真正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爱护自然风貌免遭破坏的根本保障。换句话来说,也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二日
黑松乌三江水土流失知多少
一九九O年国庆节后,我同挚夜王吉厚、365现金卡_beat365体育登陆网址_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林业局局长陈国城三人一起去到乌苏里江畔的着名渔村———东安镇住了三天。刚到东安镇的那天晚上,吉厚站在江边 惊诧地问道:“怎么往东看,竟然见不到对岸苏联江边的谢列米切沃村的灯影了呢”这谢列米切沃村,位于东安镇东北二十多华里的地方,曾是我前清旧居民遗址厄公所在。自从一八六0年被沙俄割占之后,全部改做俄国人的名称。
两个村镇恰好东北西南相对。一九五七年前,每当夜晚,谢村的灯影,全部沉浸在大江中,从东安镇向东北 望去,十分清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经完全被一片北移的岛滩江柳所遮掩了。江流向我岸向北推移了足有一公里的距离。什么原因正是我国边岸大量塌陷水土冲蚀流失所造成……。从东安镇而南至挠力河口,共八华里。一九五七年前,站在东安镇的江边向南望去,一片平展的江流。三十年过去了,如今自河口以下, 已冲积成六里多长的一个一撮毛大岛面积在0.3平方公里以上。不但是东安镇,在乌苏里江的其他流段,塌陷和水土流失情况都越来越日趋严重;另外在松花江沿岸,黑龙江沿我国边岸,情况也是如此。据专家们测试,乌苏里江共长890公里,自松阿察河口以下至黑乌汇合点的黑瞎子岛约计430公里,有百分之六十的地段,属于陡岸,每年汛期,受风浪冲激年平均塌陷宽度达3.5米,年总塌陷的土地在120公顷(核1.2平方公里),松花江全长1840公里,自吉林以下至同江三江口汇合点为止共1300余公里,属内陆河道,两岸均属我国所有,塌陷段按一半计算,年塌陷土地在300公顷以上。黑龙江共长4350公里,自漠河以下,至抚远三角洲为止,凡1700余公里,塌陷段按百分之六十计算,年塌陷的土地总计260余公顷之数,三条江流,年从我国边岸塌陷冲蚀的土地约近700公顷,即黑松乌每年冲陷的土地达七平方公里之数。这些被冲蚀塌陷的国土,除了属于我国内河部份,有半数泥沙,被洪水搬移,仍淤积在我国境内,而其流走部分,皆送入鄂霍茨克海,变成了异国的土地。有鉴于此,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中共黑龙江省委及省人民政府,即极力谋划,在黑、松、乌三条江流沿岸兴建六十余处边防林场(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江防林场(松花江)。其主要措施是:凡属三江流域以内大小河川,水源地之原生林木草莽,一律实行封护,严禁垦荒破坏。国境河流边岸0.5—1公里之内为封护区,一草一木不准砍伐、破坏,同时无林地带,大力营造人工护岸林及水土保持林等。这一计划如全部实施,国土冲蚀,将能减少百分之七十以上。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以致没有全面实行。虽然建立了一些边防林场,但经营来去,逐渐都变成了采伐为主的林场,有的半途撤销,有的放弃了边防护林和绿化业务,甚至将原有护岸林全部采光垦光。……根据国家水文部门提供的资料证实,乌苏里江年输沙量在800-1000万吨之间,松花江年输沙量在1300万一1500万吨之间,最大输沙量的一九六O年曾达到1770万吨(佳木斯水文站数据),黑龙江无确切数字,据推测,年输沙量也在1500—2000万吨之数,而这些泥沙的来源,主要又来自我国一边,因为我国黑龙江流域采伐及农田开垦较之俄罗斯方面为多为重。
自从开放至今,由于国家对于水土保持政策,口头上是加紧,而实际上是弛禁了,因此,森林的无限制地乱砍滥伐,盗伐成风,土地的无限制地开垦,不但江河两边开到边岸,甚至大面积地毁林开荒,连山间空地属于森林的涵养水源之地也滥肆开垦。人们为了获取粮食,竟至达到不顾一切的程度。只见到抓眼前利益的行动,而见不到抓长远的实际举措和步骤,只顾其得,不顾其失。难道大小兴安岭、完达山区变成第二个太行山、黄土高原的日子为期还远吗!
要知道,黄河、长江年输沙量再多,流到渤海、东海,冲积成滩,冲成崇明岛,都不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国境地带的江流的水土冲蚀,输沙量,尽管数量较少,充其量不过是5000万吨,去掉三分之一属于邻国流失的部分,三分之二就地迁移沉积,按三分之一直送入鄂霍茨克海,以20米厚度淤积计算,每年将有0.5一l平方公里的土地无偿地馈赠了他人。年复一年,有增无减无有终时,这个问题,难道不应该提醒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警觉和注意吗黑龙江尤其是三江流域的开发,能同内地的开发等同对待吗这就如同工业只考虑开发建设,而不首先注重环境的保护,只追效益,到头来造成了危害。二者相比,孰重孰轻,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深刻地自省吗!淮河流域乱建小型造纸厂所造成的后果的教训,还不应该吸取吗难道事情必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之后,达到无可挽救的程度,才去扭转和改变吗!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木材的弯曲及其校正
在木器加工厂里,对于木材的烘干问题,特别为之注意。因为,弄不好就会使新加工出来的木板或方材发生变形,使完好的木材失去一一至少是降低了使用价值。林区居民,自己上山选伐的斧把、扁担、锄杠、镐柄等,如果不等干透,趁鲜时即剥除外皮,加工成成品,放在阳光下曝晒或用火墙烘烤,很快就变成弯曲,有时不得不白白扔掉,化为薪柴。只得重新上山择取,这对木材和人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经过人们的长期摸索观察,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即做工具柄,要等鲜木段的水分被蒸干后,再动斧刨加工;新伐下的圆木加工板材,不能放在阳光下曝晒,而要平码成垛,或侧式交叉斜放,置于阴凉通风的地方干燥。这样处理之后,就可以防止木材变弯。这是木材厂木材加工工人们所经常采用的措施。但是,新加工的木材,经过曝晒或火烤,为什么会变弯的道理,却是一般人所忽略的,缺乏深入一步的探究。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道理:新鲜木材(原木)本身含有大量水分,加工成材之后,放在阳光下曝晒,或置于火墙侧旁烘烤,受热冷(湿)涨原理的作用,水份很快蒸发干缩,而背阳光和火墙的一面,水分蒸发较慢,一快一慢,一涨一缩,于是使接受太阳炽晒或火墙烘烤的一面,木质收缩而变成凹形,而背阳光或火墙的一面,由于水分散失缓慢,而将干燥面拉成弓形,这就是木材弯曲的根由所在。对于如何解决木材弯曲的方法一是发现木板变弯,要立即将受热面反转过来,将干燥面洒上适量水分,浸匀,而后将背光背热面置于阳光下曝晒或背放在火墙边烘烤,当达到初步校正时,即移到阴凉处,平展交叉积垛起来。严格禁止受热受光过大。如果背面承受光热过大或过小时,也达不到校正的目的。过大则会造成反曲,过小则校正不过来。对于已干透了的木板弯曲,校正前,必须首先放在水里浸泡或热水蒸煮,而后平放压实,中间并等距放上垫方以保持通风,使其逐步失水,以达到匡正之目的。至于工具把柄,弯曲轻微者,采取蹩压,使其固定,置于阴凉通风处,当各部位干燥及含水基本相等后,即可放开使用。对于弯曲过大,已经干透的木柄,校正时,也得投入水中浸泡或蒸煮,而后进行蹩压固定阴干,否则是绝对无法达到匡正之目的的。
. 一九七七年六月
漫谈流水不腐
水的过滤和沉淀作用,是人们所常见的,通常舀来一盆带有泥沙的浑水,放在固定的地方,不受任何外界物体或是风的扰动,过几个小时,泥沙沉淀下去,水就变得很清了;下雨的时候,道路上的辙印里,牲畜蹄坑里或是路两侧的沟渠里,低洼的土坑里,都会充满了很浑的雨水,但是雨霁后,只要一个夜间,泥沙全沉淀下去,水就变得很清。但是,过了几天之后,有的干涸了,有的容水较多,一时不干,这些水坑里或是沟渠里的积水,由清慢慢的又变得浑浊起来。但是到了冷凉的秋季,就又会变得清冽起来。深山密林里的溪涧泉水,一年四季都清澈见底,江河湖泊里的水,有的总是很清,有的总是比较浑浊,而风平浪静的时候,没有泥沙混入,则又变得很清。有的即是死水塘的浑水,如果掘口成流,流过一段路程之后,很快便会清澈……。所有这些水的清浊变化现象,究竟是怎样引起的呢用中国古代沿传下来的一句现成话来作答覆,就是,“流水不腐”。为什么经常流动的水质不腐呢首先要探索一下不流动的水,为什么容易变腐。如此答案也就找到了。
原来,泥沼中,浅水塘里的水,或者是滞塞的沟渠里的死水。由于容水面积小,经常处于静止状态,总不流动,夏季气温升高,水温也随之增高,水的温度加大,各种细菌微生物,很快便繁衍开来,有些浮游生物和藻类也繁生起来,所以养鱼场里就很喜欢这种水质叫做“肥水”。什么叫“肥水”呢就是水的浓度增大了,水里生了许许多多的微生物,使一部分泥浆也长时间的混入水中而不能沉淀,因此水就变得浑浊了。秋冬天气冷凉,水温急剧下降,大部分微生物和藻类全部停止生长,水中温度降低,水的浓度缩小,杂质和泥沙全部沉淀下去,所以水质,就变得清澈起来。
山林中的涧水、溪泉和经常流动的水,为什么总是清澈的呢这是因为山涧、溪流和泉水,是从深山高峡和岩石的隙缝里渗透出来的,本身就经过无数次的过滤,所以是清冽的。加上所到之处,又是林木覆罩,因此温度也较低,特别冷凉。经过试验,一般山泉水,在夏季水的温度比塘里的水低15℃以上,由于水温低,水里有机物质含量少,不适于细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别是奔湍的流水,水本身的结构不断的变换,都是不利于细菌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因此溪涧、山泉和大江大河里的常流水,所以不腐,就是这个道理。
流水不腐,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的淘洗、过滤和泥沙沉淀的过程。同样是降雨后形成的浑浊的水泽。不流动的———即不经过淘洗,过滤的泥沙沉淀的就慢,而且再加上阳光的炽晒,水温升高,酸度增大,微生物的繁衍孳生,所以常常总是浑浊而不能变清;而经过流动———即淘洗过滤的水,泥沙沉淀的就快,杂质异物不断被洗涤过滤,所以就使水由浑而变清了。一般沟渠里夹有淤泥的浑水,如果落差适宜,不超过1—5酃流动三五百米之后,如再无泥沙混入,便会变成清水,这就是水的自然净化作用。
那么有些江河的水,比如我国陕西的渭水,华北的黄河、漳河和东北的辽河,为什么水流常常是浑的呢这是因为这些河水流经的地方,由于长时期的开发,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每逢淫雨,各支流夹杂着大量泥沙注入;有些河流落差很大,加上风浪的搏击震荡,是造成河水长期浑浊的重要原因。福建的闽江,广西的漓江,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水流一向清澈闻名,什么原因就是流域内,森林植被没受破坏或破坏的程度较小,没有水土流失的缘故。有些河川原来水质是比较清的,现在变得浑浊起来,比如长江、黄浦江、海河、松花江等等,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工业的发达,城市里大量的工业废水注入,造成水质污染。因比这些河流,即是不断流动,水仍然是混浊的。
解决这些江河的水质浑浊的办法,一是要认真保护水源处和沿岸的森林植被,树木已受破坏的江河沿岸,要采取逐步绿化的措施,即在一切城镇、乡村的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都栽起树来。尤其是要在一切沟旁,渠旁、河旁尽快栽起树来,增加植被保护,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是保持江河水质清澈的根本措施。另一个办法就是合理地处置城市和工业废水,减少污染,也是保持水质清洁的重要方面。
一九七七年六月二十三日于北山屯
雪对农田的保护作用
一九七三年春时,我在篱笆旁边刨地栽植园蔬,忽然从旧垅台上,刨出去年曾经拉收的二墩土豆,一共拾拣了有八九个大圆土豆,光溜溜非常散落新鲜,不沾一点泥土,当时我很纳闷,为什么去年栽植的土豆,经冬季而没有冻坏,反而如同地里新长出来的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经过再三分析,原来这土豆紧靠篱笆边旁,一九七二年刚封地时,即降了一场大雪,有二尺多深,加以暴风的吹掠,篱笆边旁的积雪,足有一米多深,起到封护作用。因而雪下边的土层,不曾结冻。春暖花开,雪晒化了,而去年残存的土豆,埋在土里,竟同新收的一般。
后来,经过多年实地观察与亲身体验,我才弄明白,为什么雪能起到保温作用呢在我国华北和江南地区,人们把冬雪说成是小麦的棉被,也是这个原因。雪是由水蒸气漂浮在空中,遇冷而结成的菲薄的六角形冰屑,它本身的温度都在摄氏零下五至十度以下,为什么说它竟成了保温的棉被了呢如果将一块冰砣或一片积水的沼泽结成厚厚的冰层,盖在冬麦田里,是否能起到保温被的作用呢不行的。因为冰本身是寒冷的,比雪的温度还低,同时它又是导体,即它本身有多低的温度,便向周围的空间和土地散放和传导多低的温度,因而冰是不起保温作用的。雪同样是碎屑的冰,温度也很低,为什么它竟能起到保温作用呢雪同样散放寒气,不同的就在于它的个体小,分散成千千万万个颗粒组成的整体,它中间有空隙,存在着许多空气,起着隔离作用,这些分散被雪隔离存在着的空气,呈停止状态而不流动,它也不是导体,雪一一冰屑颗粒本身是导体,由于被无数分散的空气所隔离,因而它也就无以传导寒冷,因而它便起到保温和“棉被”的作用。但是雪的保温和棉被的作用,并不等于它可以生温或放暖,它仅仅就是起到与外界的隔离作用。每当初冬来临,地表刚刚封冻,冻层还不深时,便普降大雪,由于雪的隔离作用,使寒气不能下侵或侵入很慢,因而这一年冬天,地表的冻层便很浅。如遇冬旱,直至冬至或小寒、大寒还未降雪,这时地层已经结冻很深,即是再普降大雪,也起不到太多的保温作用了。只能说它较之不降雪的地方冻层略浅而已。并不能起到绝对的保温作用。通常是森林区的积雪较多,因而冻土层便较浅。平原区,积雪少,土地的冻层便较深,因此说,雪除了起到保温作用之外,还起到保墒作用,即由于雪的封护,使土壤中的水分不因寒风吹掠而蒸干,相反由于雪的覆盖和隔离,起到保水作用:所谓雪是冬麦的“棉被”,原因也就在这里。通常是雪的深度大,而隔寒作用一一保温作用就强,雪浅,隔离作用和保温作用就低。一层浮雪,则根本起不到保温或隔离作用。在积雪中作过试验证明:三十公分以内的积雪,其底层温度与表层温度相等;酷寒期,深雪,每下降三十公分,则雪的温度高2—4度,一米深的积雪,表层温度为摄氏零下20度,而其接触地表层的温度不过是零下7—10度左右。因此这中间存在着空隙起到的隔离作用,即如此之明显。因此说雪是农民的朋友,雪是冬麦的棉被,雪是保墒蓄水促进增产丰收的保障。俗云:“瑞雪兆丰年”,就是这个道理。怎样能保障大地冬季有雪的被覆,其根本关键就在于保护与发展森林免遭破坏,森林是雪的母亲,是蓄雪保雪的屏障和卫士。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六日
端午节采折花草树枝的习惯
我国北方流行着这样一种风俗,即在端午节的早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起早上野外或山林中拉(趟)露水,折艾蒿和桃树枝挂在门首或屋檐……据说,这一天早晨,谁若用手巾拉(浸)来露水,洗了脸,能保证一年之中,神志清爽,身体健康;挂桃树枝,可以避邪,妖魔鬼怪,一见谁家门上挂了桃树枝。便不敢进来打灾了。艾蒿有什么用呢传说这一天采来的艾蒿可以用来煮水,擦洗疮疖治皮肤病。在东北,没有桃树枝可折,人们便胡乱地什么柞树、椴树、桦树、榆树、黄檗罗……等树枝,也采折来悬挂,据说,挂在门上,也可以避邪。实际说来,无论挂什么树枝,都是一种迷信。要知道,过端午节,是二千二百多年前东周列国时期,人们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杀所举行的祭祀仪式,诸如包粽子投入水中,赛龙舟……等等。因为屈原就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的,这与挂什么桃树枝,采艾蒿治病有什么关系呢这些规矩习俗,都是以后逐渐演化来的。艾蒿,本来就可以治病,不一定非要在端午节采才有效。长大一些采,药效更高。桃树枝桃木能避邪的说法,来源于古代的传说:“桃符”。我国古代有一本书叫《山海经》,里面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说:东海里有一座大山,名叫渡朔山,山很高大,山上长有一株大桃树蟠曲三千多里,它的最底层枝伸向东北方,名叫鬼门, 那是万鬼出没的通道。有两名神仙,右边的叫神荼,左边的叫郁垒,把手通道。鬼王在这条通道上领众鬼抓来人,用以喂虎。神荼,郁垒二神,可以遏制他们……后来据说黄帝效仿此法,令人用桃枝(木)画刻二神像置于门上,以御凶鬼,即所谓的门神,名为“桃符”,可以除妖邪。多在农历(古称夏历)腊月除夕日布设,后来演化为张贴神荼,郁垒画像于门扇上。端午节挂桃树枝避邪的风俗,也本源于此。实际是一种迷信的举动,至于采别的鲜活树枝来挂,更是一种迷信。人们不知其原委,只是人云亦云,人然亦然地胡乱地折下一些鲜树枝挂在门上,显得新鲜。形成一种气氛。按说,住在山林里,身旁就是大树林,过端午节采折几棵树枝,并算不了什么。问题就在于城市或人口集中的集镇里,流行这种毁林伤树的坏习惯,可就变成灾害了。一个小小的树林,或是一个无人管护的园林,端午节早晨,大人小孩,妇女……成千上万的人一拥而入,见什么好看的植物都薅,遇什么树都折,不但折树枝,连正在茁茂生长的小树也折。因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爱护公共美好环境,爱自然爱花草树木的觉悟自然不同,大多数人是缺乏自然生态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每年端午节任凭成千上万的人进树林瞎呼隆一阵,连折带采,一个完好的自然园林,会遭践得狼狈不堪。因此,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日益发展,这些破坏自然环境破坏花草树木的陈规陋习,大有革除或废弃之必要。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一日(农历五月初三)
写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九日改抄
濒临灭绝的物种
据科学家们实地考查证实,世界上人类自有史以来,随着对自然地被的不断开发和破坏,到观在已灭绝的植物数以千计,濒临灭绝的植物种类也在几百种之多。尤其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对于自然地被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灭绝的植物更为众多。尤其是一些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生长的物种,灭绝的尤其更快。你将这一片山林砍毁了,开垦了,这一带的原生植物便灭绝了,留下来的只能是部份物种残存的孑遗。而大部分物种,只能是连宗嗣全部毁灭。一些具有经济价值和医药价值的植物,人们只能选来进行人工栽培,而有些在特殊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变了环境地点,即是人工栽培也不能成活,便只有面临灭顶之灾了。实际这样灭绝的物种很多,号称东北三宝的靰鞡草,二十世纪初,可以说遍地皆是。随着土地的开发,沼泽地枯干,这种薹草已基本灭绝,即是少数原来生长靰鞡薹草地尚存,但由于荒原过度开垦,积水枯竭,已不适应其生长,被其他草类所代替 。喜欢生长在原始森林中阴湿地带的紫萁(薇菜),原在我国分布很广,由于几千年来,森林砍伐净尽,砍伐过后的林地全都开成了农田(相当多的省份变成了梯田),现在原来生长紫萁的地方,连紫萁的影迹都无法寻找了。目前只有东北部分林区还能找到它的踪迹。随着树木的连年被砍伐,树林的被毁垦,以及资源的连年采挖,不仅面积在日益缩小,而且植株越来越瘦弱。距预测,紫萁在东北地区分布生长的时间,持续不了六十年,到二十一世纪末,不要说薇菜成为一种经济资源,恐怕进行地被物种考查,都很难看到它的踪迹了。当然在俄国远东锡赫特山区的密林里,由于对树林的砍伐破坏程度小,无毁林开荒的现象发生,原生植被仍可能是完好的,但是,即是再臻完,那也只能是隔山望月,隔墙看花,是别人家的事情,与自己是毫无关系的。随着紫萁的灭绝,相伴随着的还有名振遐尔的荚果蕨(即俗名广东菜或黄瓜香)、东北蹄盖蕨(紫猴腿菜)、中华蹄盖蕨(绿猴腿菜)等特产物种,更比紫萁要提前灭绝,因为这两种植物多生长在林间的空草地,因此,将要提前被毁被垦,提早毁灭,将是毫无疑问的。
蒙古栎———柞树,原来是东北分布最广泛的树种,几占森林的一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对于薪材需要量的增大,毁砍也日益加剧,面积正日益缩小,尤其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号召要“塞北变江南”砍树养蚕,加以所谓的“次生林树种改造,许多地方柞树已经绝迹,森工林区柞树面积也以飞快的速度在减少,到处都在利用柞树,而却不见有一处栽植柞树,预计到二十一世纪五十年代,木耳、猴头蘑将成为世稀之珍品,因为没有柞木,不仅各种工具柄把无法解决,即是培植木耳,只得用他种树木代替,质地与产量自然都是无法与柞树匹比的。
号称蜜源之冠的毛水苏,七十年代曾威震一时,每箱蜜蜂,仅二十多天即可采蜜七百五十斤以上,成为三江平原上一大珍宝。仅仅两三年的时间,生长毛水苏的低平草地,全被垦成农田,毛水苏的名字,已在养蜂学上被勾除了。椴树,原在那丹哈达拉岭山区,几占树木的总数百分之十五以上,因此,凡是有森林分布的地方,无处不产椴花蜜,由于人口的逐渐密集,只伐椴树,不见一个林场有一个人栽植椴树,而对椴树的需求量又与日俱增,做门窗料,做家俱,割椴木菜墩,制胶合板……无处不需要椴树,正因如此,除国家有计划地正式采伐之外,偷伐盗伐椴树之事,无能禁止,因此,椴树将逐渐变成了极为稀少的树种了,这样依靠椴树花酿造的椴花蜜生产,也将成为不可能。由于椴树越来越稀少,椴树花不成其为蜜源的时代,也为期不远了,估计到二十一世纪末,椴花蜜商标,将在工商部门登记作废。人们想买一斤椴树上生长的侧耳菌———元蘑,要比一斤燕窝、鱼翅都要昂贵呢。
以上是几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濒临灭绝的植物的前途和命运,至于经济价值少或无经济值濒临灭绝的植物,更是不可胜数了。
如何使这些濒临灭绝的植物转为永生或延缓灭绝呢我曾拜求过佛,佛说他们虽有慈悲之心,然而,也救活不了它们,只有去找主宰万物命运的神,只见那神除了自己之外,什么都看不见了,只见他们喝得酩酊大醉,脚踏着哪咤的风火轮竟自云游四州去了。于是我不得不去拜见姜老太公,姜太公说:“小生你有所不知,我虽然手执封神榜将他们都封了神仙,只因为时下闹了一种时疫叫做“浅眼病”,我正设法给他们诊治,待每个人给配制一副望远镜和显微镜,如此他们走路办事或许不独看到自己的眼前,而且能顾虑长远,把事情看得细致些,世事万物也许就都会得到保全了”。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日
北国水仙———菊叶马先蒿
我曾观赏过许多家花野卉,竞丽斗艳,秀姿百态,芬芳馥郁,各有千秋。……最使我感到可爱的并且久久难忘的,是一种被人们不太注意而且常人都无处寻觅的一种塞上奇葩———菊叶马先蒿,它属玄参科植物,生长在东北常年积水的靰鞡草甸子上,原分布很广,随着土地的不断开发,荒原沼湿地不断退化,水质污染,野生植被日益减少,许多地方,已不适合菊叶马先蒿的生长,因而它的踪迹几乎是寻找不到的了, 目前只有我国东北角及俄国远东地区的沼泽地上,还可以看到菊叶马先蒿的群落,因此说菊叶马先蒿在我国已是灭绝了的或者说是濒临灭绝的一种野花卉。是十分珍稀的。菊叶马先蒿的生长形态和习性,与其他诸如反顾马先蒿等不同,是因为其他马先蒿多生长在高山低湿草丛中,叶尖圆披针形,叶绿带锯齿缺刻,半匍匐生长,花冠只有2—3.5厘米,而菊叶马先蒿则是直立的,株高在80一120厘米,枝底层互生,叶三回细条状缺刻,夏季叶表常泛有白粉,主葶上分枝,抽花苞,花蕊生于腋间,花每两生或单生,萼绿色,带五尖刻倒钟形旁出或上擎。花粉红色,鲜艳夺目,花冠斜上伸,长4—4.5厘米,大型,无香气,花分两瓣组成,下花冠唇形三裂,如一长槽,上花冠弯勾或鹰咀形,两片合成如一翘头小船,翻扣在下瓣槽状花冠之中,望去,十分秀美和艳丽,它像一个淳朴的农村姑娘,亭亭玉立在草野上,生于纯净的水中,立足于最低平的沼泽之中,不牵藤蔓以攀附高枝,也从不慕羡阜岗,每年自春发苗,夏时抽枝,八月初开始开花,一节层一节层向顶层开放,花期可到八月末九月初,主葶由下而上,分布有17—20个花蕊,前后几乎能持续一个月的时间,每当菊叶马先蒿开花季节,把个平静的沼泽装扮得十分妍美可爱。它纯净得有如荷花一样,不许有一点污染。干旱时,它如草地上挺起的支支彩旗,涨水时,它可以长久地直立水中,如天上下凡的仙女,飘游在碧波之上,因此,我又给它送了一个最佳尚的名号称它为“北国水仙”,———它岂不是名符其实的水上仙女吗……
菊叶马先蒿不独有观赏价值,而且它同反顾马先蒿一样,还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它的根, 《本经》说:味苦,主寒热、中风湿痹,女子带下无子。 《名医别录》说:“苦、无毒、祛风、胜湿、利水、治风湿性关节疼痛,小便不利,尿路结石,妇女白带、疥疮等。秋时挖根晒干有效。
不要总把开垦荒原当成人类生存的第一要旨吧,甚至连山林,沼湿地也不放过。在我国原生地被已被毁垦净尽的地区、除了粮食,则无其他出产的情况下,想要恢复一小部分原生地貌,都已成为不可能,那些正在开发的地区,不要把所有的荒原、草滩、沼泽,都看成是无用的废物,只有开成农田才是利用吧,尤其是被人们看成为“灾害”之地的沼泽草地上,同样蕴蓄着珍稀的仙蓂、奇葩和瑰宝呢,难道不应该给以应有的重视、管理、爱护和保护吗!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明开夜合与待宵草
东北浅山林区以及乌苏里江边岸的高阜地带,长有一种灌木,高可达三四米,最高可达五米。通常为丛生小灌木,它的名字叫杜白,又名丝棉木,通常的名字叫明开夜合,属卫矛科,它的种子含油百分之四十以上,可用于制肥皂等,皮同根入药,可治腰膝痛,花果充当合欢药用,木材可供细雕。且不去讲它的功用,只说它这明开夜合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本这种灌木,它开着一种淡绿色小花,秋天生出四棱形的蒴果,里面装有四枚圆形的种实,它的花虽然小,但是却很有特点,每当早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开放,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时,它的花束便又全都合拢在一起。等第二天天明之后,又开放了,到夜间,它又合闭了,因此,人们才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明开夜合”,是再确切不过的了。实际,白天开花,夜间合闭的植物并不只是杜白,而且是大有其存在的。像生长在池塘港汊里的睡莲,也是白天开花,夜间合闭,每当太阳上升时,它的花瓣便逐渐展开,傍晚太阳衔山,光线暗了,它又渐渐合拢得像一个尚未开放的花苞,如此循环四———五天,才衰败下去,并不谢落,而是沉入水中。睡莲这个名字大半就是因此而得的。锦葵、蜀葵、大花马齿苋也是白天开花,夜间合闭;还有旋花科的大碗花,笛长苗和牵牛花,都是喇叭筒形的花冠,早晨开始展开,到了晚上花片又内卷起来。所以日本人并不叫牵牛花,而是叫“朝颜”花。朝音召,早晨之意,颜是面颜,早晨才露出笑颜的花。正是说明它明开夜合的特点。这些花儿为什么都喜欢在白天开放,大半是同植物的向光性所分不开的,如向日葵随着太阳旋转。其它植物即是不随太阳旋转,它的花枝大多是朝向太阳,倾向光明。这是所有植物的共性。只有在炙热的阳光照射下,色彩才鲜艳夺目。这说明花的彩色是与太阳光有直接关系。绝大多数的植物,花开放之后,一直展放着,直到谢落时为止。明开夜合,睡莲,牵牛花等,为什么偏偏到了夜间,花瓣便又合上了呢这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考究,探讨和作出答案。
与此相反,植物之中,有否昼间合闭,而夜间开放的花呢有的。举其一例,即是柳叶菜科的待宵草,即夜来香,又名月见草。不论是待宵———等到晚间———良宵,或是夜来香,夜里才放清香,或是在月光下才得以相见的月见草,都说明,它专在夜间开放并散放清香的特点。实际观察证明,待宵草,长喇叭筒形的花,只待晚间开放。而在白天,大多数花冠处于内卷状态。即是少有展放的花冠,也毫无香气。它的这个特性与明开夜合,睡莲、牵牛花正好相反。形成这个特性,也有待于科学家们作出答案。我所掌握的一点点实据,是待宵草———夜来香的功用和分布。原来夜来香,不仅是一种观赏花卉,而且又是一种具有着多种经济价值和医药价值的植物。它的花含芳香油,可用来制造香精,它的种子含油率也很高,可以食用。秆皮可制绳索,根晾干后入药,可用于解热,治感冒、喉炎等。还可用于酿酒。真是一桩具有多种用途的宝草哩。
夜来香———待宵草的自然分布,据植物学家们判定为:原产南美洲,我国东北和华北一带多有栽培。在东北有的已逸为野生。我国栽培种原引自南美洲,是可能的;但据我的实际观察发现认为:待宵草———夜来香的原始自然分布绝不只是南美洲一个地方,起码我国东北原也有夜来香———待宵草的分布,只是引种人工栽培前没有发现罢了。后来在东北各地的山野上发现它的踪迹之后,则误认为是人工栽培种植后飘散而逸为野生。实际,我国东北原栽培夜来香也并不是多的,即是在村居周围,发现有飘撒的逸为野生的植株,那也只能是微微了了。笔者一九七九年公出在黑龙江省尚志县南部山区一带,野草甸子里,漫岗上发现夹在杂草中间,有相当多的待宵草———夜来香植株的分布。因为它的蒴果皮似芝麻,因此,当地人都叫它为“野芝麻”。在密生的草丛中间,广布生长,绝不是家种逸为野生,而是天然就有,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九九六年,我同童年的同学盛黎明先生,在去365现金卡_beat365体育登陆网址_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太平岭访问的时候,意外地在元山村西北二华里左右的公路南侧,草丛中又一次发现有野生夜来香分布的群体。此地历来荒无人烟,草甸子里竟生有待宵草,决不是人力抛散的,肯定是原生的植物。通过以上两地的发现,就足以证明,我国东北就是待宵草———夜来香的原产地之一。只是早些时没有人去栽培罢了。何况据尚志本地居民介绍,野芝麻在尚志和延寿县一带,很多山野都有生长,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植物,问题不就很清楚了吗,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自然风光刍议
古人说:“草木者,山川之毛发”。这个定义是很有道理的。自然山川,如果没有草木被覆,那将是个多么苍凉的景象啊!中华大地上,历经几千年,时至今日,大地上除农田之外,便是村镇屋舍,几乎占据了整个大地……。你还能随便找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森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诗)的情景吗你还能寻到……”岩扉松径常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过鹿门》诗和“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青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诗)的情景吗你还能随便看到“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访友人不遇》)那样蓊郁茂密深不可探的大森林情景吗还有几多的农村可以见到“农家四无邻,独坐满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和“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孟浩然《晚春喜王九相寻》以及“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的情景吗在自然风貌已濒临毁坏殆尽的今天,大多数地方,人们没受过纯真大自然的养育和熏陶,也不知道纯真大自然之美是什么因而也就不知爱护纯真大自然环境,误以为现存已破坏将尽的自然环境,就是天生的原本,人们追求的所谓环境美,不是高楼,自来水、暖气管道,便是平展的柏油马路,街道两旁植几行树木,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便是环境之所谓美了。因而为了生产生活需要,随便开山劈岭,哪里有片树林或草野,争相砍伐开垦精光为止……如此毁坏的自然景观风貌还算少吗号称黑龙江省十大景观之一的喀尔喀山古堡岩容,南北迤逦二公里,早在五十年代农垦建设之初二十余年间,人们为了盘炕垒房需要,将最大的最奇丽的两个石城堡拆得一片倾圯景象;建三江胜利农场境内有一个很有名的大孤山岩洞,六十年代末,农场营部建在附近,由于领导者们对自然景观的存在价值毫无认识,以“留此溶洞会出妖精”为由,命十数农工花了三天多的时间,用炸药炸平,大好的自然景观竟化为一片碎石,在大孤山岩洞东北四公里处的森林中,有一个突起的山峰,名曰石人山,由于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重要意义毫无认识,四五名采摘木耳的青年农工,竟以显示力气取笑,将矗立在山顶上三个四米高的矛礁推倒,从此,石人山上无石人了。
这是一九七O年前后的事情。抚远县东北二十余里地方滨临黑龙江边,有一个危立江岸的悬崖石壁,前曾是白司爷庙的所在,是黑龙江上的有名的一大景观,解放后,由于宣传所谓的破除迷信,人们放炮将白司爷庙石洞炸毁,并进而变成城镇建筑取石之所。景象一片残破,自然之崖峭景观已残存无几。滨临乌苏里江边岸的365现金卡_beat365体育登陆网址_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城小南山,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居民遗址,已经中央及黑龙江省考古部门认定,并出土了大宗石器,猛犸象门齿,臼齿和玉器,但二十余年间,两处古遗址,都没有保全下来,一处被建成造船厂,一处被油库推平变为库场。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有险要之地名叫“三十六拐”,拐拐有名,各不相同,山势嵯峨峻险,为军事扼守要塞之区。六十年代以来,由于无人控制,随意放炮劈山凿石,至八十年代,石壁悬崖, 自然景观已破损不堪。在那丹哈达拉岭山区,东方红林业局施业区老虎口南曾有一自然景观,名曰“丹嶂”,由于无人管护,已被附近林场取石凿塌……至于在我国内地, 自然山体景观被破坏者,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我想全中华民族都在为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而呐喊着,奋战着,我们是否仅仅是为了吃饱穿暖,住上漂亮的砖屋瓦舍,穿行在平展的柏油或水泥马路上就算达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目的了呢仅仅是居住环境漂亮,才只能是环境美的一部分,它只能居第二位。而第一位的则应是首先保护与爱惜山川自然实体之美,然后才有城市村镇居处之美。这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存环境之美。为此,我想,上自领导,下至民众。今后在进行开发建设中,首先要有对于自然风貌的爱惜和保护意识,在开山凿石生产建设时,是否应该选择距村镇远一些或僻静的地方进行。以不伤自然风貌之大观为准;在毁坏原始山林或开垦农田时,是否应该经过一定的审查批准手续和规定,绝不能胡乱地进行。对一切自然景观、险要、名胜之地,必须置于各级政府的控制之下,落实保护责任。如此,我们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中,不能沉浸在愚昧状态中,像猪狗样地只知道拱寻食物,而不顾其他,而是首先应该珍爱与保护自然环境之美,爱护自然风貌之臻完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如此才能创造出人类的真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七日